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历史知识 >>

徐敬业:唐朝时期官员,曾拥兵十万,发动叛乱

编辑:历史文化 2025-10-28 13:53 浏览: 来源:www.miqiwen.com

李敬业,原名徐敬业,生于曹州离狐,是大臣、司空李之子,梓州刺史李震的侄子。他善于骑射,富有才智,承袭英国公爵位,历任太仆少卿、眉州刺史。

在总章二年(669年),他受命出任柳州司马。在光宅元年(684年),面对武则天废除唐中宗李显的局面,李敬业在扬州起兵,自称大将军、扬州大都督,以支持唐中宗复位为名,谋士撰写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檄》号召天下。他拥兵超过十万人,却放弃了攻打洛阳的良机,试图夺取金陵的王气,最终错失战机。

武则天得知后,剥夺了李敬业的爵位,并派兵征讨。李敬业兵败后逃往润州,最终被部下所杀。

在人物生平方面,李敬业因事获罪,被降职为柳州司马。他和他的弟弟、谋士以及其他官员都因失去官职心怀不满,便阴谋作乱,以恢复庐陵王的帝位为借口。他们聚会于扬州,各自心怀不满,便发动叛乱。

魏思温担任谋主,指使党羽薛仲璋假装奉命出使江都。雍州人韦超向薛仲璋报告称扬州长史陈敬之阴谋造反。薛仲璋逮捕陈敬之入狱。随后,李敬业伪装成扬州司马前来赴任,宣称奉太后密旨讨伐高州酋长冯子猷。他开府库,发兵十万,设置三个府署。骆宾王撰写了著名的《为李敬业讨武檄》,号召天下反对武则天的统治。

李敬业的叛乱得到了部分地区的响应,但也遭到了武则天的强烈镇压。最终,李敬业派遣将领进攻盱眙等地,妄图夺取王气。武则天派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领兵三十万讨伐李敬业。在魏思温等人的劝谏下,李敬业本应以恢复皇权为口号直向东都洛阳进军,但却选择了攻打润州。

这场叛乱最终失败,李敬业在润州被部下所杀。他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悲壮篇章,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教训和启示。在今天看来,这段历史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影响。在魏思温眼中,李敬业似乎未完全掌握战争的精髓。兵力凝聚是强大之源,分散则力量削弱。李敬业在尝试横跨淮河、收集山东兵以夺取洛阳时,缺乏整体协同作战的力量,这无疑预示了失败的命运。魏思温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他的洞察力使他对战局有着深刻的洞察。李敬业的叔父李思文因李敬业的野心而遭擒,然而魏思温却救了他一命,尽管他对此表示不满。润州司马刘延嗣同样在危机中得到了魏思温的帮助。这些都显示了魏思温在战争之外的人性和道义。也反映了魏思温深谙人性弱点和战略智慧的一面。尽管在战场上表现出铁血的一面,但他并非缺乏情感。同时代的文人雅士与武夫悍将在他身上的矛盾气质得到了体现。接下来,大战江南的局势愈演愈烈。李孝逸虽有偏将雷仁智的失利,但在魏元忠的激励下,他重新振作起来,带领军队前进。魏元忠的决策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看穿了局势的变幻,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接下来是李敬业和黑齿常之的激战,唐军的策略和李敬业的行动形成鲜明对比。黑齿常之的行动果断而有力,而李敬业则在犹豫和迟疑中失去了战机。最终,李敬业在魏元忠的智谋面前败下阵来。整个战斗过程中,唐军的智慧和勇气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孝逸在困境中的决策和行动,魏元忠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唐军在战斗中的团结和勇敢都让人印象深刻。兵败的李敬业等人试图逃往高丽,但最终在风大浪急的绝境中被命运无情地斩断了逃亡之路。整个战争的结束与李敬业等人的死亡以及余党的被捕获都标志着这场战争的终结。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紧张感,让读者无法停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