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中的王婆,是一个有着非凡战术水平的老寡妇。她的形象与人们常说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原本更为接近。在《金瓶梅》的世界里,王婆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那位因自夸哈密瓜而为人熟知的王婆。
王婆进入《金瓶梅》后,她的言行举止更加贴近俗世生活,宛如读者身边的普通人。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女人,王婆拥有一种最接地气的智慧与悟性。她给西门庆出谋划策,不仅仅是为了银子,更在于追求成就感以及被人尊重的满足感。这种需求层次,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已经上升到受人尊重的极高层次。
在明清小说中,王婆这样的人物成为一种现象级的人物。尽管她本职工作开茶馆,并非职业的媒婆,但她为西门庆献计献策,算是一种兼职赚外快的行为。在故事中,与王婆相似的媒婆角色并不罕见,比如年纪稍轻的文嫂。她主要业务是与林太太配合,为寻找经济实力强大的男人进行牵线搭桥。文嫂借以牟利,并且似乎只做林太太这一家生意,业务开展得风生水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嫂就是林太太的经纪人,只谈风月,不涉及暴力或欺诈。如果只从买卖角度看,不考虑道德因素,那么文嫂无疑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职业经纪人。
晚明小说大家冯梦龙的“三言”中也浓墨重彩地描写过一个薛婆。这位薛婆也有自己的固定职业,即向妇女推销手饰。她的“媒婆”生意只是副业。虽然媒婆本是红娘,为民造福,但在某些情况下,媒婆也会被认为是一个污秽的职业。正如冯梦龙笔下的薛婆被定义为一个特殊的职业者牙婆,即买卖妇女、强迫或引导妇女走向邪路的角色。尽管明清小说记录了像王婆这样的小人物的精彩生活,让我们感受到古典时代也有她们极为广阔的存在空间,但帝王将相仍是历史的主角。在民间生活中,像王婆这样的小人物却是无孔不入、扎根于民间的真实写照。她们的存在展现了古典时代社会的多元与丰富性。
在古代,媒婆这一职业的存在形态各异,她们中有的是兼职,有的是全职,还有专门以搅动男女情缘为生者,其中不乏被称为文嫂这样的“经纪人”。这些人群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中获得广泛的存在与影响,源于古代妇女与外界接触的信息极度受限的实际情况。在“男女之大防”的背景下,她们成为信息的集散地,如同现今的微博与微信中的大V一般。
这些媒婆,她们穿梭于各个家庭之间,如同风一样轻盈自如。她们的眼睛犹如猫头鹰,敏锐地捕捉着每一丝情感的波动和生活的细节。她们的话语,像春天的和风,温暖而有力,能够化解心中的疑虑和忧虑。她们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着一段段美好的情缘,像一位高超的琴师,弹奏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王婆、文嫂、薛婆等这些名字,在古代人们的口中流传,她们是信息的集大成者,掌握着各种琐碎而又重要的信息。她们不仅是传递信息的桥梁,更是情感的纽带。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锐,洞察着人性的深处,用一颗善良的心,为无数的男女牵红线、搭桥建路。
她们的存在,就像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古老的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们的身影,如同那古老的画卷中的一笔,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鲜活如初。她们的故事,如同一部史诗,传承着古代的智慧和情感,让我们在时光的河流中,感受到那份古老而又永恒的美好。
媒婆这一角色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是信息的传播者,是情感的纽带,是生活的调色板。她们的存在,为古代社会注入了丰富的色彩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