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峤,字泰真,出生于东晋时期并州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他是司徒温羡的侄子,早年聪敏好学,博学善文,尤其擅长清谈。其凤仪俊美,颇有器量,以孝悌著称。
温峤的生平充满了丰富的经历。他最初被司隶校尉辟为都官从事,年仅十七岁就弹劾名士庾搜刮民财,反而得到庾的赞赏,一时名声大噪。此后,他历任秀才、东阁祭酒、潞县县令等职位。
永嘉四年(310年),温峤加入了刘琨的平北大军,成为其内甥和谋主。建兴元年(313年),他出任大将军府从事中郎,领上党太守,加建威将军、督护前锋军事。在此期间,他屡建战功,与石勒的战争中表现出色。
随着汉国灭亡西晋,温峤随刘琨投奔幽州,依附于段匹。建武元年(317年),他南下江东,劝进司马睿称帝。温峤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深得司马睿赞赏,并与王导、周等名士交往密切。
晋元帝司马睿称帝后,温峤历任散骑常侍、骠骑长史、太子中庶子等职位。他极尽规谏之责,并深得太子司马绍器重,引为布衣之交。他还替刘琨诉冤,成功得到晋元帝追赠刘琨为侍中、太尉,并赐谥号。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起兵进攻建康,温峤挺身为太子回护,挫败了王敦的阴谋。晋元帝病逝后,太子司马绍即位,温峤继续担任要职,并深得明帝倚重。
温峤为王敦所忌惮,于是假意勤勉恭敬,为王敦出谋划策,逐渐取得其信任。太宁二年(324年),温峤返回建康,将王敦的谋划尽数禀告给晋明帝,请求朝廷作好应变准备。最终,温峤成功背叛王敦,将相关情报提供给晋明帝,为朝廷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温峤是一位聪明有才、善于策略、忠诚国家的人物。他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为东晋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温峤,一位英勇的将领,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曾亲自率军渡河奇袭,大败王含,又命刘遐击败钱凤,为王敦之乱的平定立下赫赫战功。当晋明帝下诏将王敦的党羽革职除名时,温峤对被迫跟从王敦的人应宽宥的建议被司马绍采纳,显示出他的仁心和明智。
太宁三年,温峤作为丹阳尹,受遗诏辅政。他在成帝年幼、庾亮掌政的时期,以其稳健的政治手腕和深厚的军事素养,镇守武昌,威震西陲。
咸和元年,温峤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出镇武昌。他在江州期间,拔擢人才,广施仁政。他还上疏朝廷,建议以持节都督之职专管军事,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温峤的生命并非一帆风顺。咸和三年,苏峻叛乱,进攻建康。温峤拒绝接受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任命,坚持平定苏峻之乱。他修建行庙,亲自宣读祝文,激励三军。最终,苏峻被斩杀,温峤的谋划和勇气居功至伟。
平定苏峻之乱后,温峤被封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他在朝廷中的威望日益提高,然而他却选择返回江州,这份对职责的坚守和为人民除害的决心令人敬佩。
命运却在温峤的生命中划下了一道残酷的线条。在一次路过牛渚矶时,他听闻水下多怪物,便命人点燃犀角下水照看。不料当夜便中风了。回到武昌后没有几天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二岁。这位伟大的将领的离世让江州百姓无不哀痛。
温峤的一生充满了荣耀和悲壮。他的事迹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他的勇气、智慧和忠诚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典范。他的生平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激励人们追求正义和勇气的精神。他的英名和事迹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