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的六月二十日,记者汤萌采访了唐淑娟,一位年事已高的绒绣艺术家。唐淑娟展示了她的最新作品《嫦娥奔月》,是她为庆祝航天员王亚平平安返回地球而精心创作的。从选材到完成,她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用飞针走线的精细技艺,展现了一幅令人惊叹的绒绣艺术品。
“以针为笔,以布为板”,烟台绒绣被誉为“东方油画”。唐淑娟,这位从业近六十年的老手艺人,向我们介绍了这一技艺的精髓。她详细解释了制作绒绣所需的工具,包括羊毛绒线、网眼布、绣针等,并强调了其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和对技艺的高要求。
谈及自己的从业经历,唐淑娟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微笑。她从初中开始就跟随大姐学习麻布绣花,并逐渐掌握了多种针法。进入绒绣厂后,她迅速掌握了绒绣技艺,并独创了多种针法。她的作品栩栩如生,独具匠心,充满了东方的写意之美。
唐淑娟强调,烟台绒绣绝非简单的十字绣所能比拟。它需要创作者亲手画轮廓、染色、排线,将静态的作品赋予生命力。收徒方面,她注重徒弟的绘画基础和专注力,因为她认为这些是培养一个优秀绒绣手艺人的关键。
这位八旬老人,对绒绣的热情不减当年。她不断琢磨、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作出了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绒绣艺术品。她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她的才华和技艺,更传承了东方的文化和智慧。她的故事和作品一样,充满了坚韧和执着,让人深受启发。“八十岁高龄仍执着绣花针,烟台绒绣传承之路漫漫”
为了传承并发扬烟台绒绣的技艺,唐淑娟和绒绣厂一直在不懈努力。他们走进南通路小学、建昌街小学、少年宫等地,向孩子们传授绒绣知识,激发他们对这一传统工艺的热爱。唐淑娟说:“我从二十多岁起就开始从事绒绣工作,即使退休了也未曾放下手中的绣花针。如今八十岁高龄,我仍然坚持每年创作几幅作品,积极参与各种展览和活动。我对绒绣的热爱从未减退,甚至可以说,我这一生都是为绒绣而生。”
她的决心和热情令人敬佩。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她始终愿意挑战自己,不断精进和研究新的针法。她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绒绣传承人,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她表示:“在有生之年,我愿意为烟台绒绣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让这一传统工艺得以发扬光大。”
今年6月初,“山东手造烟台好礼”2022年“烟台手造”创新创意大赛正式启动。这一大赛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烟台广电视台主办,得到了烟台市总工会、烟台市教育局、烟台市轻工集体企业联社的协办。活动旨在推动烟台手造行业的创新发展,激发创作热情,促进手造产品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融合。大赛面向全社会征集具有代表性、独立知识产权的“烟台手造”产品,诚挚邀请全烟台的手艺人踊跃参与,共同为烟台绒绣等传统工艺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一活动的举办不仅为烟台绒绣等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承和发展这些工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让我们共同期待烟台绒绣在未来的辉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