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称帝的话题,人们的思绪往往会飘向那历史的长河。在公元221年,刘备在篡汉建魏之后,于成都登基称帝,开启蜀汉的辉煌篇章。建立蜀汉后,刘备为报兄弟之仇,挥兵东征东吴。在这场大战前,他的部下面临诸多变故。张飞的意外身亡,使得原本的计划被打乱,而关羽在樊城之战中的不幸,更是让刘备的心情沉痛。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备决定亲自出征。他派遣吴班等将领为先锋,一路进攻到夷陵一带。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蜀汉在这场大战中失利。很多人疑惑,为何刘备要选择攻打东吴而不是更为广阔的北方?
实际上,如果刘备选择北伐并成功攻下雍凉二州,那他必定会坚定地走北伐之路。毕竟,夺得雍凉的蜀汉将更为强大。但现实的复杂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在汉中之战时,虽然刘备意志坚决,但益州已经筋疲力尽。而且,当时蜀汉的兵力与物资都远不如曹魏。
攻打北方与南方的差异巨大。秦岭以北的关中和汉中,在大军的后勤补给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使刘备集中兵力全军出击到关中寻求与魏军决战的机会,他也必须面对曹魏的坚壁固守策略。我们知道,在后来的北伐中,曹魏大军曾在正面战场上输给诸葛亮,但他们选择了等待,等到蜀汉后勤出现问题时才予以出击,给予了蜀汉沉重的打击。
作为一位历经生死、从死人堆中爬出来的老兵,刘备在决战时的勇气与经验毋庸置疑。但他同样拥有战略眼光。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能够看清局势,他最终选择了更为容易进攻的东吴。
至于为何选择攻打东吴而非雍凉地区,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曹魏在雍凉地区的设防非常严密。刘备要攻下这两州无疑会非常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选择了相对较为容易的东吴作为攻击目标。他的决策是明智的,也是出于当时局势的考虑。这样的选择虽然最终未能取得胜利,但也体现了刘备作为一个伟大领袖的决策智慧与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