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场决定曹魏命运的高平陵之变悄然展开。公元239年,司马懿在曹离世后并未立即行动,而是选择静待时机。他的故事背后蕴含着许多深意,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个重臣在曹逝世后十年才发动政变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司马懿的步伐,回溯他的每一步抉择。
在曹在世时,司马懿作为曹魏的辅政大臣之一,始终扮演着忠诚的角色。他们并肩作战,抵御蜀汉的进攻,彼此间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历史的转折总是悄然而至。曹去世后,年幼的曹芳继位,司马懿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十年间,司马懿一直被政敌曹爽压制。尽管他心中有不甘,却只能韬光养晦。曹爽的一系列动作让司马懿逐渐失去实权,从太尉到太傅,权力的边缘化让他不得不选择隐退。司马懿并非无所作为,他在家中积蓄力量,联络朝中重臣,等待一个能够一举铲除权臣曹爽的机会。
《资治通鉴》记载,司马懿在曹死后十年内,虽然看似无所作为,实则一直在默默准备。他教育子孙,修身养性,同时暗中观察时机。他的盟友蒋济虽然没有兵权,但两人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曹爽。这十年间,司马懿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但他始终心系天下,时刻准备为曹魏的未来拼搏。
终于,在公元249年,机会来临。当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时,司马懿果断发动高平陵之变。这一次,他不再是被压制的大臣,而是决定曹魏命运的关键人物。他的运气也似乎特别好,曹爽兄弟的无缝防备让他得以成功发动政变。
这场政变背后是司马懿的智慧与坚韧。他在曹时期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大忠臣,而在曹去世后的十年内,他则是一个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的老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成功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需要智慧。而最终,司马懿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一举除掉政敌曹爽,掌握曹魏大权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的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