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荆州之战,总能令人联想到电视里的那位英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公元219年的历史现场,深入了解这场战役背后的故事。
在那一年,围攻襄樊两城的关羽,借助大水之利,成功逼得于禁投降。三万曹魏精兵落入关羽手中,他的声势威震华夏。曹操为了避其锋芒,甚至考虑迁都。但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下,曹操决定以汉室的名义,割江南地封孙权,条件是孙权必须出兵攻打关羽后方,以缓解襄樊前线的压力。孙权随后派出白衣渡江,成功斩杀关羽,一举占据荆州。这一举动虽为背盟之举,但也显示了孙权对局势的敏锐与决断。
看似孙权的背盟行为令人不齿,但蜀汉占据益州的过程同样是以背盟的方式完成的。公元211年,刘备受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刘备进入益州后,不仅未助刘璋击败张鲁,还诛杀了杨怀,占据白水关的兵力,逐步攻打益州,最终迫使刘璋投降。相较之下,刘备夺益州的过程并未受到过多的斥责与诟病。那么,同样是背盟行为,孙权夺荆州与刘备夺益州相比真的更为恶劣吗?
并非如此。刘备以其治理有方、得民心之所向而深得将士拥戴。他每到一处,都能获得百姓的认同和支持。而孙权在荆州的行为,却未能得到荆州将士与百姓的认同。在孙权占据荆州后,内部多次发生对孙权的反叛,这无疑是对其否定。
相较之下,刘璋在益州的治理虽有其手腕,但总体评价为“暗弱”。而刘备夺取益州是在家族内部纷争中进行的,其合法性无可置疑。最终对刘璋的处置也算合理。反观孙权在荆州的行为,作为执政者的表现显然不尽如人意,这也成为后世对他诟病的原因。
同为执政者,孙权的表现远不如刘备。他在荆州的行为遭人诟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历史总是充满了曲折与变数,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有其复杂的原因和深远的影响。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更应全面、客观地看待每一个事件和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