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金瓶梅》:西门庆与潘金莲的隐喻世界
一些评论家认为,《金瓶梅》暗含了对严嵩父子的讽刺,其中的西门庆角色被疑为影射严世蕃。但这种观点实际上忽视了原著的更深层含义。实际上,《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名字是延续自《水浒传》中的人名,施耐庵在创作时并未考虑到严嵩父子。从谐音上理解西门庆暗指严世蕃的可能性极小。
在《水浒传》中,西门庆是一个典型的反面角色,他勾结官府、揽钱说事,甚至淫人妇女。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社会的极大讽刺。在《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形象有所好转,但更加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个典型人物。
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对“潘”这个姓深恶痛绝。两大和潘巧云都姓潘。为何所有淫妇都要姓潘呢?或许“潘”字有攀爬、追逐的含义。
莲花本为纯洁和品性高洁的象征,但潘金莲却追逐金钱,空有美貌,内心却世俗不堪。在《金瓶梅》中,作者如椽大笔,细致描绘了潘金莲如何一步步堕落为金钱社会和世界的奴隶。
为了凸显潘金莲最初的纯洁,作者刻意创造了一个与潘金莲相对应的角色白玉莲。两人同张大户家中学习乐器,但命运截然不同。白玉莲的“白净小巧”,暗示了她品性的纯洁;而潘金莲得名则是因为其小脚,在明清两代有着强烈的性暗示。
白玉莲的早逝,似乎是潘金莲镜像式的存在。她代表着高洁,在那个看重美色、追逐金钱的社会难以立足。而潘金莲则是一个适应环境、追逐浮华的女子。当潘金莲成年后,她的美色让她成为张大户觊觎的对象。她并没有反抗,而是选择适应这个肮脏的社会,凭借她的妖艳容颜,恣意生活。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与潘金莲等角色,不仅仅是简单的善恶对比,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挖掘和真实写照。作者通过这些角色,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种种丑恶和美好,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