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子监的赞助生》
在《》的第二十一回中,描绘了一个名为陈监生的角色,他是两淮的陈参政之子。为了减税,杭州绸绢商的公子丁二官儿不惜花费十两银子请客,请求船主陈监生帮忙载货。这位陈监生不仅是位才子,更是明朝国子监的优等生。
说到国子监,那是当时读书人的梦想学府,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北大、清华。进入国子监学习有四条途径:一部分是会试落榜的举人,一部分是各州县推荐的特殊人才,还有一部分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他们通过赞助一笔费用获得入学的机会。
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弱,财政拮据。为了填补亏空,开始公开售卖招生指标。只要家世清白,个人档案无违法犯罪记录,并缴纳相应的赞助费,无论军民子弟,都能获得国子监的录取通知书。据记载,地方的一等秀才要入学子监,需要赞助银子120两;二等秀才则需要赞助190两;三等秀才(附学生)则需赞助260两。还有其他身份的学生需要支付160两、180两、230两、300两不等的赞助费。如果是品行不端的秀才,则需要赞助340两;而普通老百姓的优秀子弟则需赞助350两。
明朝倒卖招生指标的第一人是宗景泰皇帝。他的大哥因御驾亲征被蒙古人生擒,他成了主持大明日常工作的“代理皇帝”。当边境战事激烈,国库空虚时,他采纳下属的建议,开始售卖招生指标。一旦国库空虚,士兵缺粮少饷,州县遭遇水旱虫灾,都会通过售卖指标来筹集资金。这一做法被后来的皇帝们效仿,包括重坐皇位的朱祁镇。
全国广大秀才和群众积极认捐,捐马捐粮捐钱,使得赞助生队伍日益壮大。据正德三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赞助生占国子监学生总数的70%。到了嘉靖十年,还有7000多名国子监学生没有分配工作,这些青年只好边待业边在国子监攻读硕博,有的甚至长达十年。他们的一头青丝熬成了白发,满腔的报国热血也冷化成冰。这一现象的描绘令人扼腕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