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康元年,曹魏取代了汉王朝,定都洛阳。历史学者高堂隆,作为泰山郡平阳县的杰出代表,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高堂隆,字升平,不仅是西汉经学家的后代,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忠臣。在建安十八年,他被任命为丞相军议掾,后历任曹徽的文学、历城国国相。当曹徽在曹操去世后行为放荡,他严厉劝谏,尽到了职责。
黄初三年,高堂隆被任命为平原王的王傅,对曹有着深厚的教导之恩。曹即位后,他担任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作为曹的良师益友,高堂隆的忠告多次被采纳。
在青龙年间,曹开始大兴土木,兴建宫殿、高台。面对这一状况,高堂隆开启了一直的劝谏模式。他引经据典,以周景王为鉴,警告曹莫要重蹈覆辙。他提到,如果君王过于奢侈,不修民力,就会引来天灾人祸。
高堂隆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曹的关切与担忧。他引用夏、商末代的例子,告诫曹应该崇尚节俭,广施德政。他还提醒曹,吴、蜀两国是强大的敌人,不可掉以轻心。
尽管高堂隆的奏章字字珠玑,曹虽然有所触动,却依然我行我素。除了高堂隆,还有许多大臣如辛毗、蒋济、高柔、杨阜等也直言劝谏,但都无法改变曹的想法。
晚年高堂隆病重,仍心念君王和国家。他口述奏书,提醒曹警惕“鹰扬之臣”,并建议曹魏宗室诸王在各地建立军队,以拱卫皇室。他的临终之言充满了善意和忠诚,却未能引起曹的重视。
纵观高堂隆一生,他始终试图把魏明帝曹引上正确的轨道。他的话语直接而明确,可惜曹似乎被其他事物所迷惑,忽视了高堂隆的忠告。高堂隆的忠诚和善意,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深的叹息。
这位伟大的学者和忠臣,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君王着想,他的智慧和勇气值得我们铭记。他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臣的忠诚和担当,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