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皇宫中,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妃子们一旦生下孩子,那小小的生命便会被立即带走,远离她们的怀抱。为何会这样呢?
《资治能鉴》中,武帝的一段话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道理:“这些事情,不是孩童或愚钝之人所能理解的。过去国家之所以混乱,源于君主年幼而母亲权势过大。女主独自掌握权力,骄傲自大,放纵,无人能够约束。你们没有听说过吗?不得不先将孩子带走。”虽然后来杀母立子的情形逐渐减少,但皇宫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皇子教育与养成体系。
这一做法提高了皇子的地位。在清宫,只有嫔位以上的后宫主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而且,任何嫔妃都不能亲自抚养自己的孩子。皇子满月后就会离开生母,由他人抚养。除了一些特定的节日,他们平时都难得一见。
这一制度在满人统治的清朝尤为重要。满人崇尚勇武,为了保持其民族的坚韧与勇武风格,皇子需要避免被母亲溺爱。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是关键,他们不能像普通孩子那样娇气,而是要一心学习治国之道。
这种做法还有助于防止外戚专权。由于皇子与亲生母亲之间的感情并不深厚,养育之恩往往大于生育之恩。这有助于避免皇子在继位后重用生母家族,从而防止外戚专权的现象。以清朝的历史为例,许多太子都在宫廷争斗中失去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防止皇子长大后,其母亲在后宫干涉前朝政务。
还有一些妃嫔,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生育,因此会选择过继子女来抚养。在皇宫中,母凭子贵的现象十分普遍。只有强大的子嗣,才能为母亲带来地位与荣耀。
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长子承大统的是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在位)。其他的太子,大多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失去地位。这背后,既有防止外戚专权的考量,也有对皇子独立性与治国能力的培养。皇宫中的这一制度,虽令人心疼那些幼小的生命与母子间的分离,但却是为了维护皇室的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