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郑厉公为什么谥号为厉?他和他儿子关系如何?

郑厉公为什么谥号为厉?他和他儿子关系如何?

编辑:十大未解之谜 2025-05-26 08:25 浏览: 来源:www.miqiwen.com

郑厉公的一生奉献良多,其终得善终,然而其谥号为“厉”,这通常赋予那些因某些原因失去权力或被推翻的人。郑文公作为他的儿子,为何会用这样的谥号定义他的父亲呢?或许下面的故事能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郑厉公的真相。

公元前680年,郑厉公重掌郑国大权,回到了国都。其中,郑国的大夫原繁,对郑厉公的态度不冷不热,这让郑厉公感到十分不快。原繁是郑国的宗人,负责祭祀和宗室事务,他的地位崇高,且是郑庄公时代的老臣,38年前曾与郑厉公并肩作战。

郑厉公试图拉拢原繁,派人传话给他:“傅瑕侍奉过两位君主,是一个有二心的小人。我回国后会立即依法惩处他。而那些忠诚于我、未曾侍奉过前君的人,我都会给予高官厚禄。关于人事任命和加官进爵的事,我愿意与伯父您共同商议。”这里的“伯父”,并非指原繁是郑厉公的生父之兄,而是春秋时代的习惯称呼。在当时的语境下,所有同姓大国的诸侯都被称为伯父。这样的称呼源于王室分支的观念,所有的诸侯都是王室的亲戚,因此尊称时都带有“伯父”或“叔父”。

郑厉公的这段话包含三层意思。他表达了对原繁忠诚于郑国的理解,并承诺对忠诚于他的人给予重用。他理解原繁在他在外流亡期间没有与他联系,并承诺不会因此责怪,只要对方能够接纳他。他明确表示对原繁的重视,并邀请其参与到决策中。他说完这些话后,又提及自己在栎地流亡时,原繁没有透露任何郑国内部情报,虽然当时感到不满,但现在不会因此责怪。原繁仍然没有亲附他,这让郑厉公感到非常遗憾和失望。

原繁听出了郑厉公话中的含义,最终选择在家中自杀。在郑厉公回国之后,关于忠心的定义产生了歧义。忠于郑国国君是否就等于忠于所有的郑国国君?如果原繁忠于在位的郑子婴,是否就不忠于流亡的郑厉公?这些问题引发了关于忠心的讨论。

郑厉公的初衷是想表达他对忠心的重视,以及对原繁的认可。他认为原繁是最了解他的人,也是并肩作战过的伙伴,理应支持他成为国君。原繁的不亲附让他感到极度不满。这个故事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复杂人际关系,以及忠诚在其中的重要性和挑战。从更宽广的角度来看,江山易主,是谁的过失?不正是你的失误导致了江山的失落吗?在此之后,郑子婴得以继位,成为郑国的国君。我们作为忠诚于郑国、忠诚于国君的臣子,对此毫无二致。如今你归来,却开始质疑我们的忠诚,这是否过于片面了呢?

我们之中,有人踏实做事,忠诚于郑国,他们的忠心天地可鉴。你难道可以随意质疑他们的忠诚吗?那些向你阿谀奉承的人,他们的忠诚究竟何在?你是否想用高官厚禄来收买他们的忠诚?原繁并未主动依附于郑厉公,这是因为他耻于与那些只知奉承的人为伍。他的言下之意是:我原繁,对郑国的忠诚天地可鉴,我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为国为民。若你对此有所不满,我宁愿以死明志,表明我的忠诚。

原繁,真可谓是一位刚烈的老臣。他的忠诚与坚定,在郑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言行举止,彰显了一位真正忠诚于国家的臣子应有的风范。他的决心和勇气,鼓舞了众多的郑国子民。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忠诚和刚烈,以及在郑厉公时期众多忠臣的牺牲,才有了后来郑国的强盛。这也或许正是郑厉公被谥号为“厉”的原因。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郑国的历史,更是人类忠诚与勇气的见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原繁,需要更多的人以忠诚和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去为了更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原繁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