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奇秘网为我们呈现了一篇关于子午谷奇谋的精彩文章,引人入胜,值得一读。
在首次北伐之际,诸葛亮的核心目的并非击溃曹魏、占领雍凉,而是在军队中树立自己的权威,实现其政治理想“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表达了他对政治权力的渴望。他之所以选择蜀汉,是因为看到刘备身边缺少谋主,身边虽有勇将,却无人出谋划策。
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诸葛亮需要掌握军政大权。虽然他已经获得了丞相职位,但在军事上,他的领导权并不绝对。他需要在军队中扶植代理人,以确保自己的政治和军事目标得以实现。马谡,作为马良的弟弟,诸葛亮的小迷弟,成为他的理想人选。
在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选择了马谡来担任重要任务,尽管刘备曾告诫他不可重用马谡。面对更合适的人选如魏延、吴壹等人,诸葛亮为何选择马谡?这种选择背后隐藏着诸葛亮的深层动机。他深知街亭之战的重要性,因此给马谡配备了王平作为副手。这种安排的不合理之处恰恰揭示了诸葛亮的动机。
为什么不用魏延、吴壹、赵云等宿将去防守街亭?而是选择了几乎没有统帅经验的马谡?这种安排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是马谡。作为第一次北伐最关键的一战,街亭防守战的胜利将使得主将立下大功,地位直线上升。诸葛亮深知这一点,因此选择了马谡。马谡的失败导致了整个第一次北伐的彻底失败。
关于为什么诸葛亮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实际上是因为这个奇谋太过聪明且成功率不低。一旦魏延实施子午谷奇谋成功,他的地位将超越诸葛亮。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诸葛亮选择了自己的小弟马谡去执行任务,而不是让魏延去争取这个可能给他带来大功的机会。
总体来看,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期的种种安排都充满了深意。他的每一个决策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掌握军政大权。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的决策背后的逻辑和动机。这篇文章深入剖析了诸葛亮的内心世界和决策过程,引人入胜,值得一读。在诸葛亮的总体战略中,他选择了稳健的扩张方式,先占据雍凉地区,再逐步向关中推进。这种策略看似保守,实则深具稳健之韵。但问题在于,当关键战斗来临时,他的决策却显得异常激进。
以防守街亭的任务为例,诸葛亮将这项重任交给几乎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这样的决策不仅让人匪夷所思,更像是一次冒险之举。有人推测此举是为了给陇西三郡的投降争取时间,但如果真是这样,为何选择毫无相关经验的马谡来执行这一任务呢?这其中的逻辑让人难以信服。即便马谡在行政方面有所建树,但面对紧张的军事局势,这样的安排似乎并不合理。
退一步讲,即便不用马谡来管理投降的三郡,也可以安排他担任疑兵的角色。让经验丰富的宿将如赵云来负责防守街亭似乎更为稳妥。甚至,让王平作为主将,马谡作为副将也是一种选择。诸葛亮的决策却是让赵云担任疑兵,而让马谡面对曹魏中军的增援。这种决策无论如何解释,都显得不合逻辑。
这种冒险行为背后必然有其目的。诸葛亮很可能知道这个决策的风险,但他仍然选择冒险。这种冒险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马谡的利益。诸葛亮可能希望通过这次冒险为马谡积累经验和战绩,进而扶植他成为军方的代理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释通北伐期间的种种不合理现象。
如果我们接受这种解释,那么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浮出了水面:诸葛亮的北伐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如果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扶植马谡,那么占据雍凉似乎只是他计划中的一部分。他的真正目的可能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并通过这种方式为其铺路。这样看来,所有的决策都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其他的战略目标都只是次要考虑。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的北伐可能更像是一场战略游戏,旨在通过一系列行动来培养自己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