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的硝烟中,清军的状态让人堪忧。那些古老的大炮,有些还是早已过期的产物,仿佛历史的遗迹,而非战场的利器。关天培曾努力制造了40门大炮,然而试放时的场景却是一场悲剧:大炮当场炸裂,炮管上布满了窟窿,最大的窟窿之大,竟能灌进四碗水。这些大炮,与其说是在战场上抵御敌人的武器,不如说是工匠们的艺术品。
软件的状况也同样令人担忧。清军的士兵并非全天候驻扎在军营,而是像上班族一样按时上班。除了打仗,他们平时并不在军营用餐,而是由家属在中午时分送饭。这样的制度,让人不禁对清军的战斗力产生怀疑。
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对清军的描述极为精准,他指出了清军的多个问题:兵力不足、花名册上的虚假数据、应付点卯的匆忙招募、观瞻重于实战的军训等等。这些问题让清军在面对敌人时显得捉襟见肘。
将领们的不谙近代军事和对敌人的误解,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大臣琦善认为英国人因为饮食习惯而脆弱不堪,只需断其茶叶和大黄,就能让他们因大便问题而痛苦不堪。而汪仲洋则认为英军的眼睛怕光,中午时分不敢睁眼,建议在此时段与他们交战。这些无稽之谈无疑让人啼笑皆非。
面对英军的火炮,道光皇帝的两个侄子奕山和奕经被派往前线。他们面对强大的敌人,却采取了荒唐的战术。奕山甚至试图以杀虎煮骨来激怒龙王,掀翻英舰。而奕经在误以为有英军上船时,更是采取了迷信的做法,决定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攻击敌人,结果一触即溃。
英军打到大沽口时,清军将领讷尔经额更是提出了一系列愚蠢的战术建议。而道光皇帝的想法更是令人无语。他居然下令士兵手持两层藤牌夹湿牛皮来抵御炮火,另一只手拿着钩镰枪准备割断敌人的腿。如此战术,真是傻得天真。
在这场战争中,高层领导的无知和愚昧无疑让清军的败局已定。最终,战争以和谈告终。而在谈判桌上,大表耆英竟然掏心掏肺地与英国代表璞鼎查交流私人情感,让人不禁感到这是一个荒诞的场景。他们在分别之际的情书般信件交流更是让人惊讶不已,这种画风与战场上的血腥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清朝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但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它的军队显得如此不堪一击,这不禁让人对历史的长河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