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山之巅,巍峨壮丽的布达拉宫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座融合了西藏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是拉萨城的标志性地标,也是雪域高原世界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其红白相间的宫墙和金碧辉煌的宫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展示着西民的巨大创造力,以及他们独特的建筑艺术智慧。
关于布达拉宫的防雷技艺,背后隐藏着一段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这座巍峨的建筑在雷电灾害频发的拉萨地区,如何在千百年的风雨雷电中安然无恙,引发了我们的好奇和探索。
早在1200多年前,布达拉宫就曾经遭受过雷电的侵袭,那时的雷电可能是直击雷,因为当时的记录并未提及现代防雷设备的存在。而在后来的重建过程中,布达拉宫的防雷措施逐渐显现。五世在重建布达拉宫时,已经考虑到了雷电灾害的防御问题。红宫的金顶,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避雷针,高高耸立,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铜金制成,有效地将雷电引入地下。宫内的消雷铜佛和金属排水管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传统防雷技术的运用,使得布达拉宫在近300年的时间里免受雷电灾害的侵袭。在电线、电话线等现代设施的引入过程中,也带来了感应雷的风险。这也提醒我们,在现代防雷技术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应更加重视传统防雷技术的应用和保护。西藏防雷专家对于雷电的认识和了解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他们对雷电的认识已经深入到正负电荷的产生等科学领域。西藏较大的寺庙前的两根高耸入云的旗杆最初就是用于防雷的设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设施逐渐被忽视和破坏,其避雷效果也无法发挥。这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更加重视传统防雷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布达拉宫的防雷技艺展示了西民的智慧和勇气,也提醒我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更加谨慎和勇敢。在屋檐之下,隐藏着众多铜制的管道,这些管道宛如古老的守护者,担负着双重使命。其一,它们将屋顶的雨水引导至地面,避免积水;其二,这些铜管与金顶紧密相连,将雷电巧妙地引入地下。当雨水润泽大地时,因其自身的导电特性,雷电便从金顶流入铜管,再安全地抵达地面,从而保护了建筑物免受雷击之损。
布达拉宫的边玛墙更是智慧的结晶。它由边玛草与阿贡土巧妙混合而成,坚固无比。脱水之后,它更如同绝缘体一般,守护着宫墙的安全。墙上连排的彩幡金属,不仅为这古老的建筑增添了绚烂的色彩,更充当了避雷带的角色,与现代防雷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那些吉祥铜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们更是防御侧击雷的得力助手。
西藏的雷电现象较内地更为频繁,聪明的西民早已找到了应对之道。这些铜饰与边玛墙的巧妙结合,使得布达拉宫形成了一套点、线、带相结合的雷电防御体系。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体系在300年前便已经精心设计并得以实施,体现了西藏劳动人民对雷电灾害的深刻理解与科学认识。他们的智慧与才智,不仅为现代防雷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充分展示了西民的聪明才智与非凡创造力。
这堵厚度达到90公分甚至1米的边玛墙,不仅是寒冷的屏障,更是雷电的防线。在这道厚重的墙的保护下,布达拉宫得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屹立不倒,见证了西民的智慧与坚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