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坛街道的百年老街西草市街重装亮相,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世人。10月16日,这个长达300多米、曾经充满鲜花与绿树相映的街巷再次焕发生机,十多家剧装商店以雅致、各具特色的门面迎接顾客。
这条街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向北一街之隔是前门步行街,向南一站地便是天坛公园西门。这里不仅是北京剧装厂的所在地,拥有全国最大的戏剧服装道具生产企业,更有十多家传承了两三代的私营剧装店。专业院团、热播影视剧、京剧名伶以及广场舞大妈们都是这里的常客。
西草市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前,那时这里并非如今的面貌。早期的草市,其实是卖烧火做饭用的柴火的。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逐渐从柴火市场转变为戏剧服装的市场。据记载,乾隆时期四大徽班进京后,这里便逐渐形成了为戏班服务的戏剧服装生产行业,逐渐聚集形成了剧装一条街。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名的戏衣庄如“久春”“三顺”等在这里崭露头角。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草市街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历了拆迁改造,生意逐渐冷清。近年来,随着戏曲行业的不景气和网络店铺的竞争,这里的生意愈发惨淡。幸运的是,东城区天坛街道在今年4月开始对这个区域进行综合环境整治提升,让这条古老的街道重新焕发生机。
改造后的西草市街,灰砖青瓦的建筑风貌得到恢复,路面平整通畅。拆违腾出的空地上种满了鲜花和翠竹,小广场、议事厅、停车棚等设施一应俱全。特别是那些经营了多年的剧装店,在保留老字号的也展现出了新的创意和活力。
整个改造历时6个月完成,如今西草市街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文化、休闲、商业于一体的古老街区。这里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戏剧文化,还融入了现代的设计元素和舒适的休闲设施,成为了游客和居民们喜爱的打卡地。重塑文化魅力:剧装街区的再生之旅
在德昌号这条著名的剧装街上,老字号店主许振海,作为“把子许”的第四代传人,正引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变革。他的兴趣不再局限于父辈传承下来的舞台道具制作,更延伸至戏曲服装的设计与定制,为古老的剧装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剧装街的改造升级,许振海扩大了营业面积,并在临街的小院筹建京剧剧装体验馆。他兴奋地表示:“我们不仅要展示服装与盔帽,更要教大家如何穿戴、如何在舞台上运用这些道具,包括化妆、身段训练,甚至还可以学习唱腔。”体验馆即将对外开放,为大家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北京剧装厂也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厂长石金栓介绍:“现有的150平方米展厅即将扩展至约500平方米,我们将打造集剧装展示、制作体验于一体的综合馆,发展工业旅游。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剧装文化,亲身参与剧装的制作过程。”
今年六月,天坛街道商会集结了13家剧装商户,共同成立了剧装行业协会与党支部,携手走向抱团发展之路。
街道还牵头成立了“巧娘京绣坊”,依托北京剧装厂,为当地妇女提供刺绣技能培训,既帮助她们提高收入,也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的宫廷手工艺。
对于西草市街的整治提升工程,天坛街道工委书记赵秋洁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简单的拆违建、建协会,而是要打造一座桥梁,让这条街成为新的文化符号,展示东城的独特魅力,彰显古都的风貌。”接下来,街道将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度,激发商户和居民的积极性,使西草市街真正成为“共治共建共享”的剧装特色街巷。
(记者于丽爽报道)这不仅是一场产业的复兴,更是一场文化的觉醒。在这条古老的剧装街区,传统与现代交织,历史与未来碰撞,共同谱写着城市更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