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走进清宫,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无论是宫中的妃子还是宫女,脚下所穿大都是高跟鞋。那么,这古代高跟鞋是如何诞生的?为何在清朝后宫乃至民间如此盛行呢?跟随本文,揭开清朝高跟鞋的神秘面纱。
在满族传统中,“高底鞋”以其独特的设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其鞋跟有两种形状:一种是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称为“花盆底”;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仿佛马蹄印落在地面,故称为“马蹄底”。这些高跟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为5-10厘米,最高甚至可达25厘米,足以让现今的“高跟迷”们惊叹不已。
女性对鞋的追求,不仅仅是行走的便捷,更是为了展现自身的魅力。历史记载,早在2200多年前的周朝,女性所穿的礼履就已呈现出高跟鞋的形态,那时的人们称之为“古代高跟鞋”。在文学作品中,如《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诗中,也生动描绘了高跟鞋的形象。
唐宋时期,高跟鞋的流行更甚。宋代书法家米芾曾在《唐文德皇后遗履图》的跋中详细描述唐代长孙皇后的鞋子,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被人们诗意地称为“晚下”。这种鞋子在宫廷贵妇和富家女中非常流行。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盛行,尤其是在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近乎疯狂。在这种背景下,高跟鞋也有其特殊的存在。清朝刘廷玑在《弓足》一文中详细描述了高跟鞋的穿着情况。这种高跟鞋不仅使小脚女子的身材显得更加高挑,而且使得行走变得娇弱,惹人怜爱。
尽管清朝统治者禁止满族妇女缠足,但满族妇女仍有属于自己的“高底鞋”。这种鞋的特点是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除了鞋帮上的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子在清中期宫廷里相当流行,逐渐传至民间。
关于满族女性穿“高底鞋”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古代满族妇女经常需要上山采集野果、蘑菇、打柴等,为了防止虫蛇叮咬,她们会在鞋底绑缚木块。这些木块制作得日益精美,最终发展成了后来的“高底鞋”。这种鞋子不仅美观,还适应了满族女性的生活方式,因此逐渐成为了满族女性的标志饰之一。
清朝的高跟鞋不仅仅是一种鞋履,更是那个时代女性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象征。它们见证了古代女性的生活、审美和文化变迁。又有一种传说,满族的祖先们为了夺回被敌人占据的城市,他们面临一片泥塘的阻隔。为了克服这一难题,他们仿照白鹤的姿态,在鞋底绑上了高高的树杈,从而顺利渡过了泥塘,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复仇的心愿。
为了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勋,后代的满族妇女们开始穿着这种独特的高跟鞋,被称为“高脚鞋”。这个故事将女性的爱美情怀融入了英雄史诗的壮丽之中,赋予了一种别样的趣味。
正如作家亦舒所言:“女性的堕落似乎是从高跟鞋开始的。”难道爱美真的是一种罪吗?实际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女性穿高跟鞋或其他形式的“高底鞋”,其背后最大的驱动力肯定是追求美,吸引目光。
为了美丽,古今中外的女子愿意承受各种困难和痛苦,这种追求的例子不胜枚举。她们常常只在乎表面的光彩,而不在乎其中的艰辛。这种对美的执着追求,展现了女性无尽的魅力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