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编辑:十大未解之谜 2025-10-18 08:54 浏览: 来源:www.miqiwen.com

一、点燃的火花:教学目标

1. 知识的海洋与能力的翅膀

认识新的字词,如“彭、侠、嗯”,并理解多音字的奥秘,如《水浒传》中的“传”。流畅地朗读课文,捕捉访谈的精髓,让我们的语言能力和知识同步增长。

2. 走进对话的世界,体验学习的乐趣

3. 激发阅读的热情,感悟学者的风采

被季羡林先生的平易近人、关爱下一代的学者风范所吸引,激发我们对阅读的多层次理解。

二、教学的重心与疑难

重点:深入理解对话中的阅读见解、偏科问题、外语的重要性和古诗文的底蕴。

难点:如何联系实际,深入“三贯通”(中西、古今、文理)的深层含义。

三、旅程的设计:教学过程一览

1. 启程:导入环节(5分钟)

提问启思:课题中的“小苗”与“大树”究竟代表什么?引发学生对访谈形式的好奇与兴趣。分享季羡林先生的生平成就,感受学者的风采。

2. 初识文本:感知对话(10分钟)

自学时刻:标出生字词,掌握如“绿林好汉”“偏科”等关键词汇。概括对话四大主题,闲书阅读、偏科问题、外语学习与古诗文的魅力。

3. 深入(20分钟)

四、思维的导图:板书设计

小苗(苗苗)与大树(季羡林)的对话

├─ 闲书阅读 → 写作能力的提升

├─ 偏科问题 → 追求三贯通的智慧

├─ 外语学习 → 视野的开阔

└─ 古诗文积累 → 文化底蕴的滋养

通过直观的思维导图,展现对话的核心内容,帮助理解和记忆。

五、实践与创意的舞台:作业设计 列出个人推荐书单并说明理由,结合课文观点撰写《我的阅读计划》,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计划。通过采访身边爱读书的人,模仿课文形式记录,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六、结语:融合知识与乐趣的教学旅程 整个教学过程融合了朗读训练、辩论活动等多种形式,旨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感受阅读的魅力!

上一篇:特种兵旅游为何出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