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载,冉求,字子有,较孔子年轻二十九岁。他作为孔子的学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在鲁哀公三年,冉求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因才干被鲁国权臣季康子相中,召回国内担任季氏家族的大总管,深受重用。尤其在鲁哀公十一年,齐国进攻鲁国之际,冉求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谋略。他成功说服季氏权臣坚定抵抗决心,并亲自领兵作战,成功击溃齐军。因功勋卓著,季氏采纳了他的建议,将老师孔子请回鲁国,结束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
对于季氏家族掌控鲁国朝政的行为,孔子持有强烈的反感。季氏为了积聚战争储备,决定推行税赋制改革,即所谓的“以田赋”,即使在平时也征收税赋。当季康子征求孔子对此新政策的意见时,孔子因增加百姓负担与其执政理念相悖而坚决反对。反对无效,季氏次年仍正式实行“以田赋”。作为季氏得力家宰的冉求,自然站在季氏一边,大力推行这一新税制。
尽管如此,孔子对冉求为季氏家族敛财的行为极为不满。他认为冉求帮助季氏变得比周公还要富有,却通过聚敛财富来增益季氏。当季康子问及冉求是否仁义时,孔子的回答暗示了他对冉求人品的看法。孔子对冉求的不满逐渐积累,某一天,他严厉地批评冉求,并断绝与其的师生关系。他对学生们表示,你们可以去攻击冉求。显然,这是一个严正的声明,流传了两千多年。
孔子的这一事件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对道义和正义有着极高的追求。而冉求,尽管是孔子的学生,却在某些事情上违背了孔子的理念。这个故事展示了伟大的思想与人性的复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人性、道义和师生关系的生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