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背景简述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作为日本的钢铁巨头,自2021年开始,多次向东京法院起诉中国的宝钢集团,声称宝钢侵犯了其电磁钢板的专利技术。这一切的争端源于一项名为“无取向性电磁钢板”的技术,该技术作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核心材料,成为了此次知识产权纠纷的关键。
二、索赔金额与案件进展报告
日本制铁最初要求宝钢和丰田汽车分别赔偿2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亿),随着三起诉讼的累积,索赔金额一路攀升至30亿元人民币。到了2023年,日方再次提起诉讼,索赔金额又回到了最初的200亿日元。截至2022年8月,此案尚未进入庭审阶段,最终的裁决还需等待法院的判决。
三、双方立场与官方回应
日本制铁坚持主张,宝钢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了其商业机密,并利用专利技术获得了不正当的市场优势。日方也要求法院禁止丰田在日本制造和销售涉侵权产品。
面对这些指控,宝钢坚决否认,表示始终遵循国际贸易规则,任何专利认定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技术认证,反对日方的单方面诉求。宝钢也提出希望通过友好协商来解决这一争端,并强调与日本制铁之间长期以来的合作关系。丰田汽车则表示,在签约前并未发现宝钢存在专利侵权问题,对此诉讼表示遗憾。
四、事件的影响与行业背景
这一争端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知识产权纠纷,它还涉及到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布局。宝钢向丰田供应的电磁钢板,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这场诉讼也反映了历史合作的转变。日本制铁与宝钢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此次诉讼被外界视为一种“师生关系”的反转。
五、关键争议点的
此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证据和专利认定标准上。日本制铁拒绝提供完整的证据链,而宝钢则多次要求对证未果。关于专利的认定,中方主张应通过国际技术交流与认证程序,而非单方面的司法主张。
结论:此案本质上是一场跨国知识产权纠纷,它不仅涉及到技术标准、商业竞争,还涉及到历史合作关系。目前,双方仍在司法程序中僵持不下,真相还需等待法庭审理和证据披露后才能进一步明晰。在这场争端中,无论是日本制铁还是宝钢集团,都需要面对严峻的挑战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