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院士荣获2024年巴克利奖,这背后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中国科研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让我们深入了解其获奖背后的感人故事:
一、科研突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历史性发现
薛其坤院士与团队在拓扑绝缘体材料中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里程碑式成果”,为整个凝聚态物理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对拓扑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和实验价值的研究成果,也为薛其坤院士赢得了巴克利奖的殊荣。
二、跨越国界的团队协作
薛其坤院士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协作。自2009年起,他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联合攻关团队,共同攻克材料制备、低温强磁场实验等技术难关。他坚信团队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并多次强调集体的贡献。过去十年间,团队持续优化实验条件,不断提高观测温度,寻找新材料,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拓扑绝缘体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三、个人成长:从沂蒙山区走向科学巅峰的奋斗历程
薛其坤院士出生于山东蒙阴农村,自称“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他经历了艰苦的求学过程,曾三次考研失利,但并未放弃。博士阶段,因实验数据不足而延期毕业,赴日留学期间的艰苦磨练,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他将团队命名为“皮实团队”,倡导“实事求是、追求极致”的科研态度。即使成为院士后,他仍保持高强度的工作习惯,被学生称为“停不下来的7-11先生”。
四、学术传承与国际认可
薛其坤院士的获奖标志着中国基础研究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不仅是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物理学地位提升的体现。他第一时间返回清华大学实验室,投入新的科研。他表示,登上一座高峰只是下一段跋涉的开始,团队正致力于高温超导等新课题的攻关。
薛其坤院士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个科学家突破认知边界、攀登学术高峰的历程,更反映了中国科研从跟跑到领跑的时代变迁。他的经历和精神,将激励更多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才华,为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