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袭规模与时间线
在2025年的一个寒冷冬日,即2月18日,美英联军对胡塞武装控制区域展开了一场空袭。这是自2015年也门内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犹如雷霆万钧之势,超过百架战机咆哮着扑向目标,共计打击了85处军事目标。
回溯至2024年,美英对胡塞武装的空袭行动已呈持续之势。从年初的累计424次陆上、海上空袭,到胡塞武装成员在战火中伤亡,每一次打击都昭示着战争的残酷。尤其是2025年1月的前五日,美英对萨那的胡塞武装军事目标实施了多轮打击,雷达站、导弹和无人机储存设施等均被摧毁。
战术特点与打击目标
此次空袭行动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战术特点。采用“多域协同”的作战模式,战略轰炸机、舰载战斗机等各种力量被整合在一起。选择午夜至凌晨的时段进行突袭,是为了避免高温时段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时确保打击效果最大化。指挥中心、武器储存设施和通信枢纽成为了重点打击目标。
美军运用了新型精确制导武器系统,这使得其在面对胡塞武装的防空系统时更加得心应手。多波次、多方向的突袭模式,让胡塞武装疲于应对,无法有效反击。
胡塞武装的应对与反击
面对如此猛烈的空袭,胡塞武装并未坐以待毙。在空袭后的48小时内,他们迅速反应,发射多枚导弹攻击美军“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他们向以色列方向派遣无人机,显示了自己的灵活反应能力。
胡塞武装不仅展示了坚决的反击意志,还展示了他们的军事能力。在2025年3月,他们已累计击落15架美军MQ-9“死神”无人机。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声称拥有射程达1500公里的新型弹道导弹。
地区与国际影响
胡塞武装对红海航运的袭击已经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连锁反应。全球海运业因此遭受超过200亿美元的损失,航运公司被迫绕行好望角,运输成本大幅上升。
美英此次行动的目的不仅在于遏制胡塞武装对国际航道的威胁,更在于向中东其他势力传递明确的威慑信号。这场空袭行动凸显了美英对胡塞武装军事能力的重视,但胡塞武装依然通过低成本导弹和无人机系统维持其反制能力,这使得地区局势更加紧张。战争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利益纠葛和战略考量,而这场空袭行动只是诸多纷争中的一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