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逊M1941系列:半自动与轻型的独特设计
约翰逊M1941系列,是美国二战期间在轻武器领域的一项独特尝试,包括半自动和轻型两种型号。这两款的设计理念源于梅尔文约翰逊的创新思维,旨在满足特定军事需求。它们的设计理念独特,采用短后坐原理设计,体现了当时美国海军陆战队及特种部队对轻武器的迫切需求。尽管它们在战场上展现了一定的价值,但由于结构脆弱和可靠性问题,未能撼动M1加兰德的主流地位。
一、M1941约翰逊半自动型
这款半自动型的研发背景源自梅尔文约翰逊的创新精神。它在设计时便致力于减轻武器重量并提升其模块化程度。短后坐自动方式的应用使得这款无需活塞筒等复杂结构,从而实现了结构简化。其自动原理结合了短后坐和枪机回转闭锁技术,发射7.62×63mm的弹药。它采用了10发鼓形弹仓,装填口位于枪身右侧,便于快速更换,伞兵携带时更为方便。尽管这款在二战期间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及陆军特种部队少量采用,但因连续射击易导致结构变形,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尽管如此,它的轻便和模块化设计仍然受到伞兵的青睐。
二、M1941约翰逊轻型
作为半自动型的衍生型号,约翰逊轻型在设计上更注重实战需求。它采用了与半自动型相同的自动原理,并可进行半自动和全自动的切换。它的弹匣容量达到了20发。在高射速模式下,其射速可达每分钟900发,垂直后坐力显著。尽管这款轻型重量较轻,但在长时间使用后易出现变形和可靠性问题。主要装备海军陆战队及第1特种任务部队,因其重量轻和分解便捷而受到好评。其结构脆弱和可靠性问题仍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
约翰逊M1941系列在二战期间确实填补了美军轻武器的缺口。它们在特种作战场景中展现了价值,但因结构脆弱和可靠性问题未能撼动M1加兰德的主流地位。尽管如此,它们的设计理念对后来的AR系列武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两款车型是二战期间美国轻武器设计的重要尝试和创新成果,对于军事武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