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一场重大的战役过后,袁绍兵败身亡,其诸子为争夺家族权力而兄弟阋墙。曹操眼见良机,决心一举击溃袁氏兄弟。袁尚与袁熙两兄弟投奔乌桓,曹操随即挥军进攻乌桓,成功击败乌桓军队后,袁氏兄弟再次流离失所,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内的将领们热血沸腾,纷纷向曹操进言,主张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擒拿二袁。
然而曹操却哈哈大笑,他对将领们说:“你们暂且按兵不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曹操决定静观其变,下令班师回许昌,暂不行动。公孙康听闻二袁归降的消息后心生疑虑。他知道袁家父子一直野心勃勃想要夺取辽东,如今二袁如丧家之犬,投奔他处实为情势所逼。若收留二袁,必然埋下后患,得罪曹操这个强大的敌人。但另一方面,如果曹操进攻辽东,他不得不收留二袁共同抵抗。
当公孙康探听到曹操已经返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的意图时,他意识到收留二袁只会带来无益的麻烦。于是,他设下伏兵,召见二袁,将他们一举擒获并割下首级。公孙康派人将这份大礼送到曹操的营地。曹操收到消息后笑容满面地对众将说:“公孙康一直害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然会引发他的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而会促使他们团结抵抗。我们退兵,他们必定会自相残杀。”结果正如曹操预料的一样!
这场政治与军事的较量展示了曹操的智谋与决断力。他通过观察局势、洞悉人心,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策略赢得了胜利。这一事迹不仅令他的将领们叹服,更让后人赞叹不已。曹操的智慧与胆识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也为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明智的选择往往胜过强硬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