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的读音之谜
作者: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近日,某权威媒体新闻主播在播报安徽六安新闻时,将六安读作[liù ān],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热议。这一事件,使得六安的读音成为了公众争议的焦点。
其实,关于六安的读音争议早已存在。早在2016年,就有新闻主持人因读错六安读音而引发网友热议。当时主持人晒出《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六”字的标注,表明“六”只有[liù]一种读音。事情并未因此结束。
随着网络的深入调查,网友们发现事情似乎并不简单。在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六”的读音确实是[liù],但在第五版之前,“六”却有两个读音[liù]与[lù]。而在安徽六安的官方信息中,六安一直被称为[lù ān]。甚至有当地媒体称,六安保留了[lù]的旧音。
这让六安的读音陷入了一场罗生门,引发公众的持续争论。那么,六安的正确读音究竟是什么呢?
这要从六安的背景传说说起。六安读音的争议在网上掀起讨论狂潮时,有网友调侃道:六安可以读成[lù ān],那湖南是不是也可以读成[fu nan]。湖南的读音不标准,而六安读[lù ān]却有其深厚的历史依据。
据史书记载,“六”字读作[lù]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期,皋陶带着部落从山东迁徙到淮河流域一个叫“六”的地方,这里的“六”读作[lù],意为水边的陆地。“六”字数千年前就已存在[lù]的古音。
六安作为地名出现在史册上,源于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元狩二年,以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的首字组成“六安”,读作[lù ān]。其中的“六”与“陆”是通假字,寓意“六(陆)地平安,永不反叛”。自此,衡山国便更名为六安国。
这个古老的传说和历史的记载,为我们揭示了六安读作[lù ān]的缘由。或许在普通话中,“六”的读音发生了变迁,但在六安这一地名中,[lù ān]的读法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自历史的长河中,六安以[lù ān]之名,一直在世人眼前闪耀。到了现代,《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出于尊重当地读音的考虑,早期的版本中也保留了这一古音。
对于六安读音的探讨,我们不禁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其实,[lù ān]只是江淮官话方言的一种表达,而非六安的真正读音。在六安当地,人们无论是指代地名还是数字,都将“六”读作[lù]。这说明六安中的“六”读作[lù]并非因地名而产生的特殊读音。对于词典而言,如果没有特殊标注数字的[liù]为[lù],那么作为地名的六安也不应被特殊处理。
那么,为何早期版本的词典会为六安标注[lù ān]的读音呢?这要从普通话的古今演变规律说起。据《中原音韵》记载,中古通摄合口三等入声字到了近代有两种读音,一种是文读音的鱼模韵,一种是白读音的尤侯韵。现代普通话继承了这一读音规律。对于六安来说,[lù ān]是其文读音,[liù ān]则是白读音。在普通话长期存在的文白异读现象,可能是词典收录两种读音的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读音逐渐消失,白读音成为日常使用的规范语言,因此现在词典中“六安”的标注为[liù ān]。
对于有些网友的灵魂拷问为什么只有六安的读音特殊?其实,像六安这样保留古音的城市还有很多。比如蚌埠的“蚌”读作[bèng],台州的“台”读作[tāi],丽水的“丽”读作[lí],蔚县的“蔚”读作[yù],甚至连与六安息息相关的名人皋陶,他的名字也读作[gāo yáo]。虽然在标准普通话里不读这些古音也不算错,但这些古音所蕴含的传承力量不可小觑。它们体现了一地的文化韵味和历史的传承。
(参考资料:《史记》、刘祥柏《“六安”地名的读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