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的节日与习俗:多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画卷
跨越地理的辽阔,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仡佬族,其节日与风俗同样独具特色。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仡佬族文化的节日风情吧!
仡佬族在贵州广泛分布,特别是在黔中、黔北各县,他们虽然语言、习俗有所差异,但都有着共同的起源古代濮人。他们的节日,就像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展示了仡佬族人民的信仰、生活与情感。
按照农历的时间顺序,仡佬族的节日有:
大年:正月十四,这一天,仡佬族人将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如吃菜板肉、上坟祭祖、祭祀四官老爷和秧苗土地。夜晚,他们会插天香,追虫虫蚂蚁和亮火虫。正月十五凌晨,还会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大年的重头戏在于灯。
三月三:山王菩萨的生日,一些仡佬族人会祭祀山王以还愿。
清明节:祭祖、挂青。
端阳节:五月初五,仡佬族人将吃粽子、祭祖。
月半:七月十四,这一天他们会割新谷尝新、祭祖。
八月节:这是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会期从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开始时,全族人会穿上新装,聚集在寨子的地坪上。他们牵来一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由族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随后杀牛,每户分得牛心,表示全族团结。次日,妇女回娘家送礼,男子则串街会友、唱歌谈天。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会一直持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重阳节:八月十五,仡佬族人会打糍粑、走亲戚送糍粑。
小年:腊月三十,主要活动包括吃菜板肉、上坟祭祖等。第二日早上,他们会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小年重在火。
祭树与吃虫:仡佬族的独特庆祝方式
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仡佬族的“吃虫节”便悄然而至。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会呈现出一道道特别的菜肴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仿佛一场昆虫盛宴。
在其他地区,祭树活动又被称之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区,对山的热爱与尊崇可以理解。他们祭拜的是村寨附近的一棵高大茂盛的古树,这棵树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祭祀活动以村寨为单位,只允许成年男子参加。除了献上祭品,巫师还会吟唱《祭山歌》,祈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当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仡佬族便会选择一个吉日进行“吃新”活动,也叫“尝新”,以感谢祖先的恩德,并祈求来年丰收。在这一天,主妇们会到田间摘取新粮祭祀祖先。部分地区还会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吃新日的早晨,人们还会观察蒸饭时甑子里蒸汽的方向,以预测未来的吉凶。
仡佬族的民族图腾是“雀鸟”,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便是他们的“敬雀节”。这一天,他们会举行祭祀仪式、展示传统民间技艺等,以传承和弘扬仡佬族的文化。敬雀节上,仡佬族同胞还会向游客展示各种独具魅力的活动内容,如唱拦路歌、敬拦路酒、表演长号唢呐等。
在农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万物复苏,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或三月首寅、首巳日进行。仡佬族人面对神树,献上祭品,祈求山神保佑全寨平安、五谷丰收、人畜兴旺。神树所在的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地,人们会倍加爱护,不得放牛马去践踏,也不能随意进山砍柴割草,客观上起到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仡佬族的这些独特庆祝方式,不仅是对祖先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和感恩。每一次的祭祀、每一次的庆祝,都是他们对生命、对自然、对未来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