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世界之最 >>

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颂赞第九原文欣赏

编辑:吉尼斯 2025-10-10 16:54 浏览: 来源:www.miqiwen.com

远古以来,歌颂的言辞充满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们赞美盛德,描述形象,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历史的长河中,颂扬之词如同一束明亮的火光,照亮了人类文明的道路。

从前的世界,人们以墨水为颂,歌唱着《九韶》的和谐。自商朝以来,文辞之工妙,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形态。一国之风,四方之雅,以及向神明表达的颂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风雅之事,既包含变化又保持常态;而颂扬之词,则必须纯粹美好。周公旦整理诗歌,商人记录前王的功绩,这些都是宗庙中的正式歌曲,并非宴饮时的普通歌唱。《时迈》一篇,是哲人的颂歌,其规范的形式至今仍然存在。

人民的内心各有独特之处,他们的口不应该被阻塞。晋国的舆人赞美原田,鲁国的民众批评裘,他们直言不讳,用简短的言辞进行讽刺。这些野外的诵读变体,已经逐渐涉及到人间事务了。至于三闾大夫的《橘颂》,情感丰富,色彩斑斓,以比喻表达寓意,甚至涉及细微之物。

秦朝的政令刻辞,也在颂扬其德政。汉代的惠帝和景帝时期,也有颂扬之词流传下来。这些颂词代代相传,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夫子表彰充国,还是孟坚序戴侯,亦或是武仲赞美显宗,史岑描述熹后的功德,虽然各有深浅,详略不同,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褒扬德行,彰显功绩。

班固、傅毅的《北征》、《西征》等作品,虽然变为序引的形式,但并未失去颂扬的本质。而到了魏晋时期,颂词变得更加复杂多样,陈思王的《皇子》和陆机的《功臣》都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些颂词褒贬杂居,反映了社会末期的特点。

真正的颂词应当典雅而清晰,铺陈如同赋文,但不流于华丽;敬慎如同铭文,但不同于规戒之语。它们通过赞美来展现事物的美好,通过宏大的语言来树立道义。虽然颂词纤巧多变,随着情感的变迁而变化,但其基本宗旨始终如一。

赞颂之词,既有明确的表达,也有辅助的作用。从虞舜的祭祀之乐到益对禹的赞美,再到伊陟对巫咸的赞美,都是通过言辞来明确表达事物,用感叹来辅助言辞。汉代设置了鸿胪官职,以唱言的方式来进行赞美,这就是古时的遗风。到了司马相如执笔时,开始使用赞颂之词,《史记》和《汉书》中都有托赞来进行褒贬的评价,用简洁的文字来总结记录,用颂扬的文体来论述评价。纪传后的评论也同此名。《别录》误解为述赞,实在是大错特错。景纯注释《诗经》,动辄用赞颂之词,无论是美是恶都有所涉及,这也是颂词的一种变化形式。

赞颂的本质在于嘉奖和感叹。古代的篇章篇幅短小而不广泛,必然以四字的句子结尾,用数韵的词语盘旋往复。简洁的言辞尽情表达,明亮的文字照亮篇章,这就是赞颂之词的特性。虽然其源头遥远,但在实际运用中却较为罕见。大概可以说,它是颂词中的细枝末节吧!

赞颂与勋章、业绩相关连。它们描绘出形象的轮廓、声音的节奏和旋律美妙的韵律美妙绝伦的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珍贵就如当初的朝阳一样耀眼绚烂当涉及到各种物品时华丽的辞藻成为了人们欣赏和娱乐的工具在赞美声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