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池中嬉戏的Margaret与Peter
故事的主人公,精神矍铄的白发老者Margaret Hoe Lovatt,在年轻时期曾经历一场与众不同的冒险。那是一个充满探索欲望的时代,人类渴望了解未知的领域,包括太空、海洋,甚至是不同物种。在这种背景下,Margaret与一条名为Peter的雄性宽吻海豚相遇了。
1961年,神经科学专家John Lilly出版了《人与海豚》一书,详细记录了他观察到的海豚模仿人类声音的情况。他的激进观点立刻引起了公众的浓厚兴趣,也吸引了一批天文学家的注意。他们试图与其他物种进行交流,John Lily因此获得了美国国家航空局的资金支持,在圣托马斯岛上建造了一间实验室海豚之家。
正是在这里,MargaretHoe与Peter相遇了。她选择Peter作为实验对象,是因为他还年轻,没有受过任何模仿人类声音的训练。出于对JohnLilly理念的认同,Margaret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室中,与Peter共同生活,白天通过玩耍、工作台记日记,晚上则一起入睡。
实验过程中,Margaret记录了教Peter学说英文的过程。她们之间的互动温馨而有趣,充满了人与海豚之间的特殊情感。Margaret通过教学让Peter能够发出类似‘one’,‘e’,‘triangle’和‘hello’这样的单词。每当Peter成功模仿,他都会得到5磅鱼的奖励。
这段特殊的相遇和经历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实验,更是人类与其他物种互相交流了解的珍贵时刻。在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时代背景下,Margaret与Peter的故事仿佛是一部跨越物种界限的动人传奇。他们的相遇不仅展现了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也揭示了不同物种之间可以建立起的深厚情感纽带。这个故事至今仍然令人感慨万分,让人思考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更多令人惊叹的可能性。回忆Margaret与Peter的相处时光,她的声音中透露出深深的怀念。那些注射过的海豚并未展现出预期的反应,这令他们的实验陷入了困境。Lilly对实验室中海豚生存状况的漠视引发了众人的愤怒,最终导致了研究资金的中断。
随后,海豚们被转移到Lilly位于迈阿密的另一个实验室。那里的条件简陋,与海豚之家的自由和舒适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Peter的状况每况愈下,令人担忧。几周后,Margaret收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Peter在实验中未能浮上水面呼吸,最终窒息而亡。
关于这一悲剧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真相扑朔迷离。虽然50年前的海豚实验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但那段时期对海豚理解能力的高估和冒进实验仍被现代科学家所嗤鼻。关于海豚自杀的传闻也被新的科学发现所推翻。1969年,研究者J.G.McCormick通过复杂而完善的实验证明,海豚的呼吸既可以自动进行,也可以被下意识控制。
果壳网也对此进行了辟谣,指出在呼吸方面,海豚与人类并无本质区别。人类潜水时也可以有意识地、自主地憋气。即使不主动去控制,人类和海豚一样,也不会“忘记”呼吸。海豚不可能通过主动闭气来自杀。至今为止,没有一条海豚的死亡能够被确认为自杀,它们的尸检结果都显示存在生理问题。
尽管他们的实验在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失败了,但我们不能忽视Margaret和她的队友们在这场非凡实验中的付出和努力。他们试图建立起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的沟通桥梁,这种努力至今仍未中断。他们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勇气、探索和跨物种理解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