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访古』之旅:探寻历史悠久的汝州钟楼
刘孟博/文,陈素贞/摄影
汝州钟楼,这座位于汝州市区中大街钟楼菜场南门入口处的古建筑,是汝州最具标志性的历史遗迹。建于清雍正二年,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汝州钟楼以其古朴端庄的造型和流畅优美的线条,展现了汝州市区不多见的历史风貌。
汝州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城市报时制度。在古代,钟鼓楼的存在是为了谨记晨昏,严格法令。城市的钟鼓楼制度始于周秦两汉,三国之前实行的是“晨鼓暮钟”制,而隋唐之后则变为“晨钟暮鼓”制。这些钟声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时间信号,更是他们劳作和生活的指引。
汝州城区的钟鼓之楼有着独特的历史沿革。不同于其他城市,汝州在历史上只设立了钟楼而没有鼓楼。关于汝州钟楼的明以前历史,资料不详。但明清两代,钟楼的地理位置经历了多次变迁。从子城南门到东城楼侧城墙之上,每一次迁移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民间传说更是为钟楼增添了神秘色彩,据说汝州曾有两口重达万斤的大钟,一口位于风穴寺钟楼内,另一口则悬于市区钟楼内。
钟楼也曾历经劫难。明崇祯十四年,流寇破城,四大城楼尽毁,钟楼亦遭受重创。清代康熙年间,钟楼得以重修,并多次整修保护。但钟楼的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2017年,因年久失修濒临坍塌的钟楼,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得到了市委市的重视,拨专款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并新铸铜钟一口悬挂楼内。
值得一提的是,汝州钟楼与戏楼巧妙结合,为这座古建筑增添了更多特色。一些老年人回忆,钟楼一层曾作为戏楼使用,举办过批斗会等活动。上世纪九十年代,杨健民对钟楼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汝州钟楼的独特之处。
在这座充满历史气息的建筑中,楼内地面南北中线后7.48米处巧妙地设置了一堵砖砌隔扇墙。隔扇墙的南面是静谧的后台区域,而北面则呈现出八角形的独特结构,其中三个边线与前台紧密相连。这堵砖墙两侧巧妙地设置了上下场门,方便出入。由于台面前后场存在微妙的落差,上下场门前特别设置了高达一米的台阶,由此可拾阶而下到达前台。
前台的构造充分展现了砖木结构的独特魅力,采用歇山顶设计,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台基以砖砌成,高达1.8米,呈半圆形,坚实稳固。台上矗立着四根高大的柱子,每根柱子高达3.2米,为整个戏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面敞开的舞台设计,让表演空间更为开阔。整个戏台的宽度达到7.76米,深度为6.36米,通高大约8米,足以满足各种演出的需要。
昔日,这里曾是热闹非凡的戏楼。每当钟楼的大钟敲响,清脆的钟声便会传遍四方,召唤民众前来观赏表演。如今,虽然戏楼已经历了岁月的沉淀,但仍旧保留着其独特的魅力。如今台口已经封堵,改作县文化馆办公室,成为展示文化的重要场所。这座戏楼作为县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每当走进这座建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些往昔的欢声笑语和热闹非凡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