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世汉朝的杰出人物与传奇故事
想必大家对张安世都有所耳闻。作为汉初著名酷吏张汤之子,他继承了父亲的精神,并因其出色的书法才能被安排至尚书台工作。张安世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经常主动放弃节假日,勤奋努力,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记忆力。他的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汉武帝在河东巡游时,不慎遗失了三个书箱。当汉武帝询问箱中书籍时,众人哑口无言,唯有张安世胸有成竹。他凭借记忆默写下这三个箱子的书名和内容,毫无遗漏。汉武帝对其才能深感惊奇,提升他为尚书令,后迁光禄大夫。
汉昭帝即位后,霍光掌握大权,他欣赏张安世的忠厚性格,推荐其担任右将军光禄勋来辅助自己。张安世尽心尽力,被汉昭帝赞扬并封为富平侯。当汉昭帝去世后,霍光与张安世商议拥立新君,但刘贺的表现让他们失望。于是,他们废黜刘贺,选择刘病己为新君。
汉宣帝即位后,对张安世的忠诚和勤劳给予高度评价,并特意予以重赏。张安世不仅得到皇帝的信任,还得到同事的尊重。他并不因此而松懈,始终谨慎行事。
当霍光去世后,御史大夫举荐张安世继任大将军职位。张安世坚辞这个位置,请求皇帝将其子张延寿调离京城。尽管张安世父子尊显,但他们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为了避免物议,他们主动拒绝领取朝廷俸禄,并将这些钱财归还国库。
张安世一生清廉正直,爱才惜才。他曾不遗余力地举荐贤士,但晚年却变得佛系。尽管如此,他的官场智慧仍令人钦佩。面对长史的指责和郎官的请求,他能够巧妙应对,既拍了皇帝马屁又将自己开脱得干干净净。
张安世,这位身居高位的臣子,以其精湛的处世之道赢得了朝廷内外的赞誉。他表面上义正辞严,绝不自邀功劳,然而却在背后巧妙地操作,使郎官得以顺利升迁。郎官心知肚明,却仍到处歌颂皇上的圣明。汉宣帝明白这是张安世的巧妙手腕,暗自称赞他的能干。
张安世处世谨慎周密,总是能在朝堂上展现出他的高瞻远瞩。每当与汉宣帝商定国家大事后,他总会找到各种借口提前退出朝堂。当皇帝颁布诏令时,他总会表现得惊讶不已,派人到丞相府询问自己为何不知此事。他的表演高段位,让朝臣们无法察觉他曾参与朝政决策。这样,如果诏令受到百姓欢迎,功劳便归于皇上;如果遭到非议,张安世则能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有一位郎官官婢,官婢向兄长哭诉。兄长求助于张安世,然而张安世却为了维护官员的形象,反咬一口,谴责郎官的无辜兄妹。这种明显的官官相护之举,却在官场中赢得了喝彩。
班固在《汉书》中高度赞赏张安世的处世之道,称其“满而不溢”,意味着滴水不漏、面面俱到。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不正是一个典型的官场老油条吗?史学家将张安世与其子张汤进行对比,称赞张汤的刻毒和奸邪,而称赞张安世的谨慎和谦恭。但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事实。
张安世虽然表面上清廉自持,食邑万户,但他却以开设纺织厂和贩卖手工艺品的方式积累财富。他让夫人在府中带头搞第二职业,率奴婢纺丝织麻。张府的男仆们都是精通各门技艺的手艺人,他们为张家制造出无数高价商品。这些商品质量上乘,又出自张府,自然使得朝廷同僚与下属争相购买。不久,张府的家产丰厚,使张安世父子有足够的底气拒领朝廷俸禄。
关于张安世是否违法乱纪,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人认为他“贪”,因为他在致富过程中可能有以权谋私或权钱交易的嫌疑。考虑到张安世的老辣圆滑,他不留痕迹地致富似乎是小菜一碟。
张安世并非政坛上的一朵香花,而更像是一根官场老油条。虽然他身居高位并居安思危是无可厚非的,但利用职权践踏法律、颠倒是非的行为,在任何时代都是应该被剔除的蠹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