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纪晓岚的了解,大多来源于电视屏幕上的演绎,而真实的纪晓岚,却与我们熟知的形象相去甚远。
纪晓岚,字晓岚,自号石一、观弈道人,是我国著名学者及文学家,被誉为“清代第一才子”。他的真实形象并非如电视屏幕上那般风流倜傥,事实上,他的外貌并不出众,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缺陷。
据史书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也就是说,他的相貌平凡,甚至有些近视。这成为他官场生涯中的一大阻碍。因为乾隆帝是一位注重相貌的君主,他要求身边的近臣不仅机警敏捷,聪明干练,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轻漂亮。许多得到重用的官员,如王杰、于敏中等人,都是当时的“美男子”。和因其美貌得到乾隆帝的宠信,而福康安因年轻漂亮,能在乾隆晚年得到宠信。
长相是天生无法选择的,但纪晓岚偏偏遇上了以貌取人的乾隆帝。即便他才华横溢,也难以真正受到重视。他的主要成就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而无法参预重大的政治决策。他一生中的职务变动,如两次任乡试考官,六次任会试考官等,都体现了这一遭遇。
当纪晓岚被派任都察院时,因判案不力而受到应有的惩罚。但在乾隆帝看来,他不过是一个“无用腐儒”,对刑名等事务并不熟悉,而且眼睛近视。可见纪晓岚在乾隆帝心中的地位。
还有一次,内阁学士尹壮图因指陈弊政而惹恼了年岁已高的乾隆帝,面临被斩的风险。纪晓岚虽欲为其求情,但乾隆帝却认为他不过是倡优蓄之,何敢妄谈国事。正如清史专家邓之诚先生所言,当时大臣的任用颇以貌取人,纪晓岚因相貌平凡而不得乾隆帝之喜。
在电视剧中,纪晓岚与和的关系常被描绘为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真实的纪晓岚与和的关系并非如此。实际上,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在乾隆朝晚期,纪晓岚的好友御史曹锡宝欲弹劾和,纪晓岚虽然为朋友担心,但并没有直接参与对抗和的行动。
真实的纪晓岚常以弈道为喻,表达他的心志。他晚年常常思考人生胜负,但并未沉溺于与他人的争斗之中。他更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如同春风中的蝴蝶,沉睡在深深的梦乡。
真实的纪晓岚是一个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的学者。他的外貌并不出众,这成为他在官场中的一大障碍。他的一生充满了无奈和遗憾,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这种坚持和执着,正是他真正的魅力所在。从纪昀的诗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独特的个性与处世之道。尽管他不会与和同流合污,但基于他深谙官场之道,以及善于左右逢源的智慧,他也不会选择直接与和发生冲突。电视剧中的紧张对峙场面,在现实中是难以出现的。
纪昀在官场混迹多年,其官职亦不低。能在官场中游刃有余,必然有其独到的为官之道。这种为官之道,体现在他擅长平衡各方关系,避免得罪任何人。他长期追随乾隆帝,参与游山玩水、吟诗作对的活动,其中不乏阿谀奉承之词,这也反映出他的处世态度。
这位“世故老人”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他在京城度过了82年的人生岁月,直至去世。友人赠送的挽联“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他的一生。他既深谙官场之道,又热爱书籍,可谓一生沉浸在书海中。
那么,面对权倾朝野的和,纪昀又怎么可能、又怎么敢直接与之对抗呢?纪昀虽然性格独立,有自己的处世原则,但他深知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直接对抗并非明智之举。他更倾向于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才情,在官场中寻求平衡与和谐。他的处世之道并非软弱无能,而是一种审时度势、善于应变的大智慧。
在纪昀与和的相处中,他更倾向于以柔克刚的方式处理问题,避免直接的冲突。他善于运用自己的才情与智慧,在合适的时候展示自己的立场与原则,而不是采取激烈的对立方式。这样的处世方式,既体现了他对官场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独特的个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