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筑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在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负责人刘春如数家珍地介绍了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通过精准测地温,春耕时间得以提前十来天;采用灌排节水技术,稻田用水量大幅下降。这里,农业与科技的融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我们要加强农业与科技的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此明确了方向: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确保种源安全。
在广袤的田野上,藏粮于技的新图景正在展现。各地纷纷采取行动,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刘春准备应用更多新技术,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战。
为了夯实农业现代化的基石,加强良种技术攻关至关重要。在海南三亚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基地,杨益善研究员正忙着为下一代耐盐碱水稻品种进行选育。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加速发展,使品种选育周期大大缩短。今年,杨益善和他的团队已经筛选出两个耐盐碱品种水稻,其中一个亩产高达600公斤。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南繁硅谷建设,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这是我国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举措。全国70%以上的农作物品种经过南繁基地的培育,每一次品种更新都能带来10%以上的增产。海南省正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种业基地,形成国家南繁硅谷。
尽管我国在种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核心技术创新不足的挑战。为了打好种业翻身仗,我们需要科技自立自强。国家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让我们心无旁骛地攻克技术难关。各地正在激发企业、科研机构等关键主体活力的措施,促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
随着气温回升,东北的黑土地上正在孕育新的希望。农民高忠民连续8年种植自主创新的“龙粳31”水稻品种,亩产超过700公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成功选育的“龙粳31”,已成为全国推广应用面积最大的自主创新粳稻品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粮食安全的信心更加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