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日的社会名流与富绅之间,汽车无疑成为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考试,在当时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分类,包括轻便汽车、货运汽车、公共汽车以及机器脚踏车(摩托车)等四种类型。
时光回溯到1934年,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国民内政部出台了《陆上交通管理规则》,这是全国首个交通管理规则,其中对获取驾驶执照设立了明确的标准。相关规定如下:
1. 驾驶执照的核发由首都警察厅保安科负责登记驾驶员并对其进行考验。
2. 申请人需处于18-50岁的年龄段,且不得患有妨碍驾驶的疾病或精神失常。
3. 驾驶执照的有效期为一年,一年后需重新考试才能继续驾驶。
4. 需随身携带。
正式的考试项目包括六项:体格检验、交通规则、汽车常识、本市地理、椿考(桩考)以及路考。除了第一项由卫生事务所代办,其余均由当时的工务局(类似于现代的车管所)进行考验。考试合格后,将颁发统一的汽车驾驶人执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谈及制度的起源,法国是最早实施的国家。早在1893年,巴黎就发布了警察条例,其中包含了车牌、和考取法则。这一条例规定了诸多细则,如车牌需为统一金属质地且悬挂醒目,汽车必须有“身份证”车牌,以及车牌上必须详细记载车主的个人信息等。
在我国,最早的纸质诞生于民国7年(1918年)。这张的持有者为京师警察厅的汽车司机,其中包含了驾驶考核、准驾地区以及持有者的个人信息和照片。从现代角度看,我国的第一份相当正规合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海在1927年和1929年分别颁布了《司机管理规则》和《汽车主司机执照章程》。在这些规则中,对司机提出了限速、控制车距、鸣笛以及服从指挥等要求,并明确要求司机随身携带以备检查。
由于各省市都有自己的制度,这给跨省管理和通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1938年推出了互通汽车的各省市执业汽车驾驶人统一执照,其中包含了的年度审核、吊销等规定。
谈及购车,民国时期汽车数量稀少,主要原因之一是车价高昂,普通百姓难以承受。那时的汽车全靠进口,如福特的T型车,从美国运来后再通过各种运输方式抵达各个城市。以现在的库存标准来看,那时的汽车都可视为库存车。
以当时的车价为例,一辆普通的福特T型轿车的售价高达12000块大洋,而1930年上海黄包车夫的平均年收入仅为90块大洋。即使是以著名学者胡适为例,虽然他的收入相对较高,但购车也并非易事。他的第一辆车是朋友的二手车,后来才攒够了钱购买了新车。
油价的昂贵也是购车的一大阻碍。以当时的南京为例,加油每升需要大洋一角五分,而解放前夕更是涨至百元大关。汽车修理工的地位崇高,不仅需要与军政要员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技能。当时的修车工需要学习使用汽车模型进行练习、观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阅读全英文版教材等。而富绅们钟爱的品牌如福特、雪佛兰、别克、凯迪拉克、奔驰等,在当时都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民国时期的汽车与驾驶体验与现代截然不同,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