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揭开轻轨的神秘面纱
进入地铁飞驰的时代,轻轨这一交通方式似乎并不多见,常常被遗忘在城市的角落。那么,轻轨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在城市交通中显得如此“低调”?今天,让我们共同探寻轻轨的奥秘。
二、理解轻轨概念
在我国,轻轨有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轻轨是一种介于地铁和有轨电车之间的中运量系统,按照运量来进行划分,这也是我国在审批政策时的通用称呼。狭义的轻轨则是指一种特定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式。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广义的轻轨。
早期的天津津滨轻轨和武汉的轻轨1号线,在市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们采用了特定的车辆制式,并以高架敷设方式为主,是市民心中的“高架地铁”。
三、轻轨的特质与优势
轻轨,全称为轻型轨道交通,与重轨相比,是一种中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它涵盖了除A型车和低运量有轨电车等所有制式。轻轨的技术特征在于其独立路权、高架或地面为主的运行方式,以及1-3万/时的运量。可以看出,轻轨的“轻”主要体现在车体、运能以及投资三个方面。
四、我国轻轨建设的门槛要求
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对轻轨建设的门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即52号文),对轻轨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具体包括地方财政收入、GDP指标、人口指标以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确保了只有具备一定财力和人口规模的城市,才能开展轻轨建设,从而保证轻轨的建设和运营效益。
那么,中国哪些城市具备修建轻轨的条件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四、我国哪些城市达到了轻轨建设门槛
我国众多城市中,跃过轻轨建设门槛的佼佼者日渐显现。全国范围内,GDP超过1500亿元的城市已有195座,人口超过150万的城市更是高达272座。而在地方财政收入排名前50的城市中,鄂尔多斯、烟台、榆林等城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均超过400亿元,它们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佼佼者,也是轻轨建设的先行者。尽管这些城市已经迈过了轻轨建设的门槛,却依然因为国家严控地铁建设的政策而暂缓了轻轨建设的步伐。
五、轻轨,为何在中国逐渐“消失”?
轻轨,这一独特的交通方式,在中国城市的交通发展中有着怎样的命运?从广义上说,轻轨拥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其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更适用于中小城市。运量的局限性使其难以应对高峰时段的客流压力。
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些城市如武汉和天津,在部分项目报批时曾采用“轻轨”这一名称。自2003年起,国家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审批方式发生了变化,各城市在上报项目时统称为“城市轨道交通”,并未对地铁、轻轨进行明确的划分。在运营后,部分城市选择称为地铁,部分则称为轨交,轻轨的名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从狭义的角度看,根据最新的统计报告,轻轨在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中占比并不高,已运营的轻轨制式仅占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的2%,且仅有天津、长春和大连三座城市采用。未来规划中,长春似乎还在坚持发展轻轨制式。大城市的交通需求更倾向于地铁、市域郊铁路等大运量的交通方式。部分原本以“轻轨”名义报批的城市线路,现在也统称为城市轨道交通。而中小城市则可能因为资金、技术等原因而难以建设轻轨,只能选择更为经济的低运量轨道交通方式,如有轨电车、智轨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让轻轨在城市轨道交通中逐渐“消失”。
那么,轻轨在中国还会发展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