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非法转基因种子的隐秘流动与严打行动
本报记者金微自北京报道
近期,东北地区非法转基因种子的存在和流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华夏时报》的深入调查发现,这一秘密已经不再隐秘,东北多地已发出严打公告,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转基因玉米种子的非法售卖和流通。这是东北地区关于转基因种子的一场严峻战役。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监管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对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强调,必须从严监督执法,确保转基因种子不未经审定就非法流入市场。他特别强调要从源头上防止转基因种子的非法流动,尤其是研发试验、品种审定和生产流通环节。
目前,我国尚未放开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种植,因此销售转基因种子均属违法行为。据相关报道和一些农业专家的警告,转基因种子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市场,其中不乏一些跨国公司的参与。这些种子往往以小公司的名义在市场上流通,迷惑农民和消费者。吉林省双辽市农业综合执法队发出的通告指出,非法转基因种子具有改变食物自然属性、威胁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危害。
据了解,东北地区一些农民已经开始种植所谓的抗虫转基因玉米。一位辽宁公主岭地区的农民告诉记者,他们购买的种子被经销商以抗虫、高产为推销理由。但事实上,一些种子的宣传与实际并不相符,甚至有的并非转基因种子。对此,吉林省农安县综合执法队提醒农民在购买种子时要谨慎选择,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
这场打击转基因种子的行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种业人士表示,这将严重影响非法转基因种子的种植和销售。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到底有多少非法转基因玉米在东北地区种植?这些种子是如何流入市场的?目前官方尚未给出明确的答案。
与此一些种业人士透露,跨国种业公司在中国的专利权垄断是阻碍我国转基因商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公司在中国申请了众多的专利,包括抗虫基因、抗除草剂基因等。如果我国贸然放开转基因商业化种植,这些公司可能会收取高额的专利费。一些专家呼吁加强研发和管理,确保我国在转基因技术领域的自主性。在这场严打行动中,东北地区的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是他们购买的种子是否属于转基因种子。官方尚未对此给出明确的回应,这引发了广大农民的担忧和疑虑。但随着相关部门对转基因种子的监管力度加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这个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同时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在购买种子时务必谨慎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和安全。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多位农民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和疑虑。他们提到,如果他们购买了转基因种子并种植,但如果国家粮食储备库不予以收购,那么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局面?
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在黑龙江兰西县的一份公告中,已经明确表明了对于转基因种子的严格管理。公告指出,任何种子经营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经营转基因种子。公告还宣布在2016年,所有粮食收购点都将全面安装转基因玉米检测仪。这意味着,对于那些私自购买转基因种子的农户,他们将不得不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
这一措施的实施,反映了国家对转基因作物的审慎态度和对农民利益的保障。这也让一些农民感到困惑和不安,他们担心如果不小心购买了转基因种子并种植,可能会面临无法销售粮食的困境。这也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在选择种子时,一定要谨慎选择,遵守相关规定,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