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女大十八变”,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十八”是指女孩子长到十八岁时会有变化,还是指女孩子长大后会有十八个变化呢?显然,这两种解释都不准确。这里的“十八”,并非特指年龄,也并非确切指涉十八个方面的变化,而是作为一个泛指的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含有“十八”的词语,它们并不具有具体数量的指代意义。例如,“酒有十八里红”,“地方有十八滩”、“十八盘”,中有“十八罗汉”、“”,人物有“十八娘”、“十八姨”,音乐有“胡笳十八拍”,俗语有“样样精通”等等。这些词语中的“十八”,更多地是表达一种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易经》有“十有八变而成卦”的说法。“十八”是三、六、九的倍数,在中国数字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中,“以三为全”的观念在中国文化史中早有出现。《》载:“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太玄经》则提到“三,终也,数之极也”。可见,“三”虽然是最小的数单元,但却表达了一种最低限度的多。而“三”的倍数“九”则具有完整化、集大成的意义。《鹤林玉露》有“数穷于九,九者究也”,《字汇》解释“九,同纠”,即集合之意。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女大十八变”的说法应运而生。这一说法源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的女尼想要开堂说法,师父用龙女的故事来开导她。龙女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是一位通神善变最后成佛的神奇女子。她具有菩萨行,坐莲花座,成等正觉,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广说妙法。这个故事渐渐演绎到现代,人们用“女大十八变”来形容女子在成长过程中容貌性格的变化,多用来夸赞女孩越来越美丽。
“女大十八变”这一说法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人们对女子成长的美好祝愿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