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时的承诺中,有着一位少年对未来的期许与决心。他许下诺言,要娶刘嫖之女阿娇为妻,得到了姑母刘嫖的鼎力支持。这一决策帮助他在一众皇子中脱颖而出,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公元前141年,这位少年,年仅十六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即位。大权却掌握在景帝之母窦的手中。
随着岁月的流转,景帝在位时,窦太后依然大权独揽。她钟爱黄老之术,汉景帝被迫追随她的步伐,研习《老子》,推行老子的思想。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需要宽政待民,无为而治,巩固文帝的成果,开创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尽管窦太后被封为太皇太后,但实际上依然掌控着大权。
汉武帝,一位心怀远大理想的君主,尽管身边有窦太后的权威影响,仍然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本人偏好儒术,而窦太后则钟爱黄老之学,两人的治国理念存在明显的对立。汉武帝渴望寻找新的治国方略,夺回大权,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登基仅一年多,重用赵绾、王臧等儒生。他们积极推广儒术,贬低道法,鼓励汉武帝进行变法。这一举动被窦太后得知后,传讯审查,导致这些儒生最终自杀身亡,汉武帝的变法计划也告吹。
直到公元前135年,窦太后的离世才让汉武帝真正掌握大权。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天下,征求治国方略。在这一背景下,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崭露头角。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和人事都受天命影响,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对于汉武帝而言,身为天子,他是上天之子,一切都应该掌握在他的手中。之前受到窦太后的制约,现在时机成熟,更应加强集权巩固地位。董仲舒的学说极大地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与汉武帝的治国理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汉武帝之所以选择儒术,不仅是因为其个人偏好,更是因为儒术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此时的儒术已经融合了多家思想,不仅代表儒家,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等思想。汉武帝采用的“外儒内法”的方法,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实际治国需求的深刻洞察。在这样的统治策略下,汉朝迎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