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于1842年的《伦敦新闻画报》,是全球首个以图像为主要报道手段的周刊,其影响力遍布全球多个角落,包括欧美亚等地区。其图片收藏堪称世界之最,涵盖了从创立之初至1970年的全球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自1856年起,该画报开始向中国派遣特约画家兼记者,对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报道和记录。无论是从第二次战争到辛亥革命,还是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有这些特派画家的身影。除此之外,他们也十分关注中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方面,旨在满足英国读者对中国的好奇心,同时也试图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以下是该画报在160年前报道的关于大清国的几个奇葩故事,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当时英国人的视角。
一、《伦敦新闻画报》报道了中国战争赔款的情景,并将其呈现在其版面之上。其中的马车护送着战争赔款,在第六步兵团的警戒下缓慢地行进至英国铸币局。此刻的中国贡金不仅仅是一块块沉重的金属,更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文化的碰撞。画面中描绘了马车上的银锭,每一块都散发着黄金般的光芒,其纯度极高,让人对金山的神秘充满好奇。该报道还展示了关于制造这些银锭的矿山一座古老且神秘的金山岛,它在英国引起了巨大的兴趣。挖矿工人们在此全力寻找贵金属,以便支付战争赔款。
《伦敦新闻画报》专稿
《钦差大臣的华丽排场》
1846年2月7日,香港的维多利亚城因清朝钦差大臣耆英的到来而热闹非凡。这次盛大访问的详细报道占据了香港官方报纸《中国邮报》的五个专栏。今天,我们将为您呈现这场盛典的生动描绘。
在1843年6月的一个星期四傍晚,随着“雌狐号”轮船缓缓驶入维多利亚港口,清朝钦差大臣耆英及其随从正式亮相。陪同人员包括香港行政长官凯恩少校、贸易专员秘书A.W.埃尔姆斯利以及专程迎接钦差大臣的郭实腊牧师。港口挤满了翘首以盼的中国人,他们渴望亲眼目睹钦差大臣的风采和英国特命全权公使的欢迎仪式。
当轮船靠岸时,中国传统乐队奏响了热闹而独特的音乐。耆英走下船时,燃放了三个巨大的爆竹,以示欢迎。随后,他坐上轿子,由一群随从簇拥着,其中包括为他掸去大靴子上的灰尘的随从。这支壮观的队伍由英国人、中国人和印度人组成,队伍最前面是演奏着欢快音乐的乐队,紧接着是一群挥舞小旗帜的孩童。虽然场景仿佛出自一部华丽的戏剧,但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事实,唯一不确定的是随行人数,至少209人,队伍长达半英里。
《世博会上英国女王接见中国家庭,见证中华女性的传统习俗》
在1851年8月的一个周一,一个来自广州的中国家庭受到英国女王的特别邀请,来到了位于怀特岛上的奥斯本宫。这个家庭包括一名绅士钟阿泰和他的两位妻妾、小姨子以及一名中国女仆。三位女士都拥有典型的中华帝国上流社会女性的标志小脚。
女王陛下、艾伯特亲王以及皇族成员在国宾接待室热情欢迎这个家庭。钟阿泰的小妾为女王表演了歌咏节目,引起了女王的极大兴趣。在赠送礼物环节,钟阿泰的正妻向女王呈上了一张全家福照片,而小妾则送给公主一双自己亲手绣制的绣花鞋。这些礼物都被女王一家欣然接受。艾伯特亲王对植物和花卉颇有兴趣,领着客人参观了花园。真正引起大家关注的是那些女士们的小脚和走路的姿态,这引起了女王和孩子们的极大好奇和笑声。由于缠足导致的脚变形使她们行走困难,走一小段路都会显得气喘吁吁。
他们的另一个目的是参观在伦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由于女士们的小脚限制了她们的行动能力,他们选择在上午为残疾人安排的专场参观。他们穿着精美的刺绣绸缎衣服,坐在轿椅中,被抬着参观了水晶宫。他们对所见的一切都感到惊奇和喜悦。参观过程中,他们受到了世博会管理委员会的热情接待。
《令人惊叹的杂技艺术飞刀表演》
在1854年4月7日的德鲁里巷剧院,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来自中国的杂技剧团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融合了惊险与美感的飞刀表演。他们的精湛技艺和勇气令人叹为观止,展现了东方杂技的独特魅力。这场表演无疑将成为伦敦舞台上的一段佳话。在我们眼前,一幅独特的画卷徐徐展开,讲述的是一个杂技剧团在欧洲舞台前的旅程预热。跨越大西洋的杂志里早已预告了他们的独特风格,使人们对这场奇异的新剧充满了期待。今天,我们将聚焦于最令人惊叹的节目“飞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一位杂技演员站在门板前,另一位则向他投掷尖锐的。那尖锐的如同流星划破夜空,穿透门板,直指目标。这位投掷者的动作既轻松又稳健,每一次投掷都准确无误,这种惊险刺激的表演足以令观众瞠目结舌。一幅生动的插图,比任何文字更能生动地展现这一非凡的表演场景。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伦敦新闻画报》的笔触,了解中国人的订婚仪式。在古老的广州城墙内,一张木牌桌上摆放着新郎新娘的名字,桌上还站立着象征礼仪的鸽子。早婚在中国受到鼓励,无论官宦人家还是贫苦百姓,都有着各自的结婚年龄。而穷人家更有可能选择领养童养媳,这种安排体现了民族的勤俭与谨慎。在结婚前,男女双方往往未曾谋面,整个过程由亲戚或媒婆操办。媒人会用最动听的词语描述女方,或完全相反,全凭她们的口才和收到的礼物决定。就像我们送女子肖像画一样,中国人也有类似的习俗,但更为奇特的是送鞋子以判断女方的小脚大小。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交换的礼物、习俗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让我们走进酷刑的世界,《伦敦新闻画报》为我们揭示了中国的刑罚制度。大清律法以野蛮残酷著称,每一种刑罚都与罪行不成正比。一位犯人被押往刑场的场景、使用铁环的绞刑以及将犯人头颅示众等酷刑令人触目惊心。这些刑罚的执行方式令人发指,使人对中国人的刑罚制度感到耻辱。
在这些画面中,我们看到了杂技的惊险刺激、订婚仪式的传统习俗以及刑罚的残酷无情。这些插图和描述都充满了生动性和丰富性,仿佛带我们穿越到了那个时代的现场。每一幅画面都讲述着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在铁环绞刑与头颅示众这两幅令人震撼的作品之间,原本还有一幅描绘砍头与开膛破肚的画作。那幅画的暴力血腥内容过于惨烈,让人不忍直视,故无法在此生动展现。遗憾之余,我们仍需感慨艺术的深刻与独特,在这无法发表的画面背后,隐藏着创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