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李云迪与郎朗的音乐之路:谁的音乐成就更高?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对李云迪的建议是:“多练练琴。”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音乐故事呢?李云迪和郎朗,这两位音乐界的佼佼者,究竟谁的音乐成就更高呢?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郎朗,他的音乐才华仿佛让人置身于感知、审美、表现的三大艺术层次的巅峰之中。他的演奏,无疑是音乐界的璀璨明珠。而李云迪,虽然也有着不俗的才华,但据周海宏所言,他似乎需要在练琴上多下功夫。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异呢?
让我们来看看大众对于李云迪和郎朗的评价。喜欢李云迪和马克西姆的人,似乎更多地是从他们的颜值出发,进而喜欢他们的音乐。这种现象被称为审美主体的非审美需求。而对于郎朗来说,他已经成为了古典钢琴圈中的李斯特,那是人类钢琴技术的巅峰。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难道人类对于艺术的好坏评价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审美需求构成的吗?答案是肯定的。艺术审美需求和非艺术审美需求共同构成了我们的评价系统。前者侧重于专业性,需要较高的音乐素养;后者则侧重于大众性,如颜值、故事、性感等因素都能影响人们的观感。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音乐审美需求。这一重要的标准来自周海宏的《音乐审美心理认知》课程中的音乐审美模块。这将是我们评价郎朗和李云迪的核心依据。具体来说,非艺术审美需求包括了诸如女子十二乐坊这样的表演形式,她们在海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却在回到母校中央音乐学院的演出中遭遇了尴尬。她们的成功更多地依赖于颜值和表演形式,而非纯粹的乐器和音乐技巧。这也反映出大众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是多元化的,既有对专业性的追求,也有对非艺术审美需求的满足。
这种非艺术领域的因素,他们在全球范围内都表现得如鱼得水,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大受欢迎。唯独在中央音乐学院这一音乐殿堂里,他们遭遇到了真正的挑战。这里的学生和老师对音乐的追求超乎寻常,他们寻求的是音乐的专业性和艺术性。无论怎样的外在魅力,都无法超越完美的音色所带来的愉悦感。
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可以理解李云迪的部分魅力:他的商业性确实强大,但大众更看重的是他的颜值而非钢琴技艺。这也解释了为何大众对李云迪的评价高于郎朗,因为在音乐审美上,大众更倾向于非专业性审美,被流行元素所左右。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李云迪拥有比郎朗更高的外在吸引力。
如果我们把李云迪比作一个身材矮小的侏儒,相貌平平无奇,那么关于他的争论就不会如此激烈。因为真正懂音乐的人知道,音乐的美不仅仅在于外在的表现,更在于内在的艺术性。音乐审美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音乐家的评价。在这个问题上,郎朗和李云迪的对比尤为明显。郎朗的音乐表现力和审美层次明显高于李云迪,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音乐审美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感知层次、审美层次和表现层次。感知层次是欣赏古典音乐的门槛,它决定了人们对音乐的接受度和感知能力。随着音乐的流行化,接受度会提高,但艺术性和专业性会降低。对于音乐认知过低的人来说,他们无法感知音乐的细微差别。例如,《梦中的婚礼》的作者理查德克莱德曼虽然在流行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专业音乐领域里,他的地位却被忽视。因为他的音乐缺乏深度和复杂性,无法与贝多芬、莫扎特等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相提并论。在中国,许多普通音乐听众可能认为理查德是最好的钢琴家,但在专业级钢琴演奏者眼中,他并不属于他们的行列。
当我们谈及艺术的美感时,首要之务在于整体布局的序性。序性可细分为整体布局、基层组织以及声音品质三大方面。其中,声音品质是衡量一个钢琴演奏家水平的重要标准。
声音品质,如同音乐的灵魂,有着严格的评判维度。对于专业级钢琴师而言,他们需要在这四个维度上展现自己的才华:键程时值、音高的准确性、音色的匀称与美感以及音响程度和颗粒感。这四个维度是每位专业钢琴师的入门必修课。
郎朗,这位国际知名的钢琴大师,在声音品质的四个维度上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技艺。他的键程时值精准无误,音高无差,音色匀称美妙,音响程度和颗粒感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即使在英国的演出中,他也仅在数百场演出中留下了一次错音的纪录,这二十年来堪称独一无二。
李云迪的演奏生涯却遭遇了重大挫折。在韩国首尔音乐厅的演出中,他忘记了乐谱的一部分,被迫中断演奏并重新开始。这一失误发生在演奏《肖邦第一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时,李云迪在第424小节出现了失误,跳到了448小节。这样的失误对于一个钢琴演奏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的失误不仅让观众失望,更让他在国际舞台上的名誉扫地。
李云迪的失误并非偶然,这反映了他音乐练习的不足。声音品质是音乐的核心,需要日常的勤奋练习来保持和精进。李云迪的失误告诉我们,即使是顶尖的音乐家,也需要不断地练习和精进自己的技艺。一天不练琴就会生疏,三天不练琴就会出错。对于李云迪来说,他需要反思自己的练习习惯,重新找回自己的音乐之路。
郎朗和李云迪都是杰出的钢琴家,但在音乐的基本能力上,郎朗显然更胜一筹。他的精湛技艺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让他在舞台上无懈可击。而李云迪的失误也提醒我们,作为音乐家,必须时刻保持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技艺的精湛追求。李云迪,曾被视为国际钢琴演奏界的璀璨新星,自从首尔的事件后,他的国际演出机会大幅减少。尽管他在国内依然活跃,更多地参与了商业活动,但似乎观众更看重他的颜值而非琴艺。
在钢琴艺术的基层组织中,空间感的衍生是核心要素。这涵盖了纵向空间衍生和横向平行排列。虽然听起来深奥,但其实质是源于基础声音品质的衍生。
纵向空间感与钢琴音色的颗粒度紧密相关,而横向的空间感则与音色的匀称度相呼应,这种匀称度比单纯的音色品质更为细腻。特别是在高音区,颗粒度的体现尤为明显。如郎朗在演奏《钟》时,高音区的力度指法和音色的颗粒度完美融合。而李云迪虽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但他仍在国内音乐界占有一席之地。
谈及技巧性,延音长短对力度的控制至关重要。敲击琴键的方式,无论是使用指甲盖还是指肚,都影响着基层组织的表达。整体布局并非目的,音乐的丰富度和张力才是核心。像郎朗这样的钢琴家,其音乐布局能力体现在衔接和区别的巧妙运用。
比较郎朗和李云迪,两人在音乐表现上的差距显而易见。以《钟》为例,郎朗的音乐力量感与李云迪的柔化张力形成鲜明对比。钢琴家的音乐张力可类比于歌手的音域。在表现层次上,郎朗拥有的独特风格是他与李云迪的本质区别。他将音乐与视觉效果完美结合,展现出演奏家的最高境界。
李云迪和郎朗都是国内杰出的钢琴家,但风格和技巧上的差异使两人在音乐界中占据不同的位置。李云迪虽有颜值优势,但在国际舞台上,真正的艺术才华和技巧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而郎朗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技巧,成为了国内乃至国际音乐界的翘楚。从摇头晃脑到跺脚浮夸,郎朗的风格独具魅力。他自小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将音乐的层次以视觉化的形式完美展现。尽管有人对他的夸张风格感到排斥,但无可否认的是他对音乐的投入和激情。他对音乐演奏的喜悦度和表演欲,成为他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音符跳跃、旋律俏皮的时刻,郎朗会做出可爱的鬼脸;当音乐严肃紧张时,他的神情也变得紧绷。随着音响的加强,他的力度加大,身体随之摇摆;当音响减弱时,他蜷缩身体,小心翼翼地将音乐传达。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音乐最美的层次。
郎朗通过自己的方式,将音乐的表达传递给观众,弥补了音乐的虚无化和主观性,使其成为大众能够共同欣赏的客观艺术。这种能力是每个在钢琴史上留下名字的钢琴家所必备的,而郎朗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并非每位钢琴家都能如郎朗一般,将音乐表达得如此生动鲜明。以李云迪为例,他并未拥有郎朗那样的表现力和风格。郎朗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技艺,更在于他对音乐的热爱和独特的诠释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