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案例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公共交通领域内的冲突事件屡见不鲜。以两起公交司机与乘客的冲突为例,它们分别发生在我国的济南与成都。
在济南,一位公交司机因面对老年乘客的持续性辱骂和威胁投诉,竟然下跪以保工作。而在成都,一位公交司机因曾帮扶轮椅老人却被投诉拒载,泪洒现场,跪求老人撤销投诉。这两起事件背后的故事令人深思。
二、矛盾焦点剖析
在这两起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个关键的矛盾焦点。首先是考核机制问题,投诉直接影响到司机的收入甚至职业生涯,而在绩效考核中,对服务容错机制的忽视也使得司机面临巨大压力。服务冲突的存在也让司机陷入困境,部分乘客的“维权过度”现象使得司机在提供服务时面临极大的心理压力。企业管理的不完善也是一大问题,如情绪疏导培训的缺失以及应急监控设备的故障等。
三、行业应对策略
面对这些问题,行业应该如何应对?心理干预至关重要。除了培养司机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如温州那位司机贴“忍”字自我调节长达6年,企业也应开展驾驶员情绪管理专项培训。制度优化同样重要。企业应重新审视考核机制,平衡投诉与司机收入的关系,同时修订投诉核查流程,避免片面采信。在人文关怀方面,特殊群体的服务也应被纳入考核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公共服务的宗旨和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更科学的投诉甄别制度和心理支持体系。当面对投诉时,企业需要有更明确的甄别机制来区分合理的投诉与过度的维权行为;而当司机面临心理压力时,也需要有专业的心理支持体系来帮助他们疏导情绪、缓解压力。这不仅是对司机的关怀和保护,更是对公共服务的负责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公共交通的和谐共处,让每一位乘客都能享受到安全、便捷、舒适的服务。而这背后所体现的,正是公共服务体系中考核机制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让公共服务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