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孙海英因其火爆脾气和喜欢指点江山的性格,被大家戏称为“孙大炮”。当他遇到同样以脾气火爆著称的冯小刚时,却遭遇了毫不逊色的反击。
冯小刚,人称“小钢炮”,拥有一张能怼天怼地的嘴,他的言辞犀利,常常让人无法反驳。当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上映时,孙海英在媒体前批评这部电影,并指责冯小刚的电影都是商业片,缺乏深度。对于这样的攻击,冯小刚回应道,与其送票给他,不如送他去看医生,暗示他的批评是无理取闹。
冯小刚对孙海英的反击只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次小小插曲。他在娱乐圈中以“小钢炮”的形象著称,面对任何挑衅都会坚决回击。他的职业生涯中上演过无数次的骂战,得罪了不少人。
从《一九四二》到《私人订制》,再到《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的每一部电影都伴随着争议。他对差评毫不畏惧,面对质疑更是直接开撕。他的傲慢和不可一世的态度让他在观众心中的形象逐渐变差。
冯小刚的职业生涯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他的电影镜头常常对准市井百姓,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这些电影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奠定了他在娱乐圈的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电影开始追求更宏伟、深刻的叙事,而《一九四二》正是他构想了19年的梦。这部电影并未取得预期中的票房成功,给他带来了一定的打击。
为了弥补损失,冯小刚回归喜剧片领域,拍摄了《私人订制》。虽然这部电影拍摄时间短暂,但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无论他如何努力,似乎都难以挽回在观众心中的形象。
冯小刚的职业生涯充满了起伏和争议。他的傲慢和不可一世的态度让他得罪了不少人,也让他在观众心中的形象逐渐变差。他也曾拍摄过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为观众带来了欢笑和感动。如今,他的电影事业依然继续,但曾经的辉煌时代是否还能重现,还需拭目以待。冯小刚,这位电影界的才子,曾以随手之作惊艳观众,却在精心雕琢的作品中遭遇市场的冷漠。他对观众审美的困惑,似乎折射出一个矛盾:为何自己费尽心力制作的作品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
《我不是潘金莲》的平淡反响,无疑加深了冯小刚的困惑。他在公众面前抱怨,指责“垃圾观众催生了垃圾电影”,看似是怀才不遇的宣泄,背后却透露出一种傲慢。观众凭什么要为他的理想买单?难道观众没有审美,没有分辨影片好坏的能力吗?
从后续电影的发展来看,市场的反应恰恰证明了观众的审美能力。比如《流浪地球》与《上海堡垒》的对比,前者斩获超高票房,后者则败走麦城。又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口碑一路走低,都说明了观众的审美并非如冯小刚所想象的那样。
观众看电影,本是花钱买消遣,每一种类型的电影都有各自的受众。冯小刚或许应该理解,既要追求艺术的高度,又渴望广泛受众,这种贪心的心态或许正是他与观众之间产生隔阂的原因。他沉浸于自我理想,忽略了观众真正想看什么。
从跟班到大腕,冯小刚的地位上升,心态也随之变化。他不再把观众当上帝,这也反映在他最近的电视剧作品《北辙南辕》中。这部电视剧的争议点集中于“悬浮”、“不接地气”,难以让观众共情。剧中人物的生活状态与现实生活存在巨大反差,让观众觉得不着边际。
回顾冯小刚的创作风格,早期带有浓重的京味贫嘴风格,贴近现实,贴近普罗大众。而在积攒资本之后,他的风格逐渐转向恢弘叙事和个人情怀的表达。这样的改变与他的成长史和心态变化密切相关。
冯小刚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他出身草根,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大学。打入京圈时,起点不过是个小美工。导演路也出师不利,三部电影接连被毙,让他焦虑不已。此时北影厂厂长韩三平找到他,让他拍一部大家都喜闻乐见的电影,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商业电影上的技能满点后,冯小刚有了底气,人也随之飘了起来。骨子里的“傲慢”不再遮掩,开始抨击影视圈现状,想跳脱大众审美,回归本心,拍点自己真正想拍的。然而这种傲慢或许正是他与观众之间距离拉大的原因。
冯小刚的电影之路充满了起伏。他曾以现实贴近的作品惊艳观众,却在逐渐走向大导演的路上,与观众产生了距离。或许他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理念,真正贴近观众的心,才能拍出真正受到市场欢迎的作品。从观众的视角来看,冯小刚的电影似乎在逐渐失去焦点。他的电影一会儿让人捉摸不透,一会儿又将情怀作为主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影的难度。《芳华》中,他追忆年轻岁月,唤起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得到了部分年长观众的喜爱。然而到了《只有芸知道》,他的受众群体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众,甚至有些自我陶醉的感觉,与大众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
冯小刚的电影常常基于真实故事,这部电影也不例外,据说是他与朋友间的共鸣。在这部电影中,他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一段缓慢的爱情故事。他似乎将观众置于了电影之外,这使得观众感到被隔绝。票房成绩虽然可观,但在当今动辄几十亿的票房市场中,这样的成绩显得有些尴尬。
他的电影语言变得高冷而孤傲,仿佛是一位文艺青年在品味小众文化,而失去了与大众最接地气的联系。当他试图融入大众时,却显得格格不入,仿佛在说:“我和你们没有共同语言”。这种态度让人不禁质疑他的真实动机。
《北辙南辕》的失败更是显而易见,观众群体的流失是最直接的代价。更致命的是,他的电影失去了触动人心的力量。虽然剧中仍有京味十足的台词,但曾经让人津津乐道的冯氏喜剧中的小民哲学却消失无踪。他试图讽刺娱乐圈的种种现象,但这一切与观众似乎并无太大关系。观众难以将剧中的情节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导致他在一些观众眼中成为了“垃圾制造者”。
不可否认,冯小刚在叙事节奏和镜头调度方面仍然具有高超的技巧,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他似乎陷入了自我满足的状态,连贴地生活的基本技能也似乎退化了。观众更怀念那个在大院子弟面前谦逊的冯小刚,他无需处处仰人鼻息,却能与平民视角轻松结合,创作出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冯小刚逐渐沾染了傲慢习性,四处发射鄙视之箭,对准了各方势力。最终,他不应该对准观众,炮轰观众是垃圾。傲慢成为了他与大众之间的障碍,让他失去了与平民视角的联系,也失去了自己曾经最擅长的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