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陈西滢对“抄袭”的误解与风波
陈西滢,原名陈源,曾留学英国,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一职任教。他是“现代评论派”的核心人物,其影响力主要通过《现代评论》杂志的“闲话”栏目得以体现。他与鲁迅之间的纷争却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一纷争的源头除了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外,还有一场关于“抄袭”的争论。
关于“抄袭”的争论始于陈西滢在《现代评论》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他隐晦地批评了鲁迅,称其有时过于严苛地批评他人的“抄袭”,而自己却可能存在问题。他提到的“思想界的权威”,实际上是对鲁迅的一种含蓄指责。
陈西滢的这一攻击并未得到鲁迅的直接回应,但这并未让陈西滢停止他的行动。不久后,他写了一篇文章《致志摩》,公开指责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可能参考了日本学者盐谷温的作品,但未作任何声明。陈西滢认为,这样的做法构成了不正当的“抄袭”。
面对陈西滢的指责,鲁迅不得不做出回应。他写了《不是信》一文,详细阐述了自身的立场和观点,使得陈西滢的指责显得苍白无力。
关于首提“抄袭”的人是谁,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直到胡适出面解释,人们才知道,原来陈西滢是从一个小人张凤举那里听到这个消息的。胡适在信中明确表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并未抄袭盐谷温的作品,这一指责是完全不公正的。
不久之后,顾颉刚的女儿顾潮在她的回忆录中披露了更多细节。她指出,首提“抄袭”的实际上是她的父亲顾颉刚。这一消息震惊了学术界。顾颉刚在与陈西滢的交谈中,提到了鲁迅的作品可能参考了盐谷温的观点,但并未加以注明,这构成了“抄袭”的嫌疑。陈西滢随后将此事公之于众。
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学术界的深入反思。如何界定学术作品的参考与抄袭,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一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一方面,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避免无端指责;另一方面,当面对不公正的指责时,也要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这一事件中,鲁迅的智慧和勇气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鲁迅在《不是信》中提及盐谷氏的书对他有所启发,他表示自己的《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便是参考了此书,还采用了其中的论点和一张“贾氏系图”。他强调自己的使用并非原封不动,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再创作。尽管如此,这一事实引发了鲁迅与父亲之间的不和。
顾潮在其回忆录中详细描述了这一事件。据顾潮所述,顾颉刚认为鲁迅有“抄袭”的行为,并且顾颉刚将此观点告知了陈西滢。陈西滢未加核实便相信了这一说法,并于1926年在报刊上公开了此事。鲁迅的“抄袭”之说并非由张凤举首次提出,而是由顾颉刚首次提出并传播开来。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孙玉祥在阅读顾潮的回忆录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虽然出面传播谣言的是陈源,但真正制造谣言的却是顾颉刚。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一些纷争和误解,也揭示了言论传播的重要性以及谣言的危害。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不盲目相信传闻,更不应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付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纷争。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创作成果是建立在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看待他的成就和贡献。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应该注重严谨性和准确性,避免因为误解和偏见而产生不必要的纷争和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