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老的清朝时代走来,我们不难发现发式的演变如同历史的脉络一般清晰。曾经,清朝的发式经历了从老鼠尾巴般的纤细,到猪尾巴般的稍粗,再到蛇般粗壮的变迁。这一切,都源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清王朝所推行的剃发令,这一法令使得留辫子成为了大清国的法定法式。
在那个时代,剃发留辫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规矩。对于外交官员来说,他们的形象不仅仅代表自己,更代表着清的颜面。他们对外貌和礼节极为讲究。
晚清的发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阴阳头,其特点在于辫子周围要剃得干净整洁。由于头发容易生长,出国的外交官员们对于发型都十分讲究。他们在出访国外时,都会携带一位技艺高超的剃头师傅,负责日常的发型护理。
以清朝第一任驻外使节郭嵩焘为例,他作为不湘军的创办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驻外的外交官,在赴英国途中,专门带着一位剃头师傅。他的出访过程和心得被记录下来,成为著名的《使西纪程》。郭嵩焘欣赏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他的观点并没有得到清的赏识,而是遭到了顽固派的激烈攻击。最终,他黯然回国。
到了20世纪初,清曾派端方等人前往国外考察,他们这一行也带了一位理发师傅负责发型的维护修理。可见当时的外交官对外貌和礼节是多么重视。留辫子的传统并没有持续太久。大批青年学生开始剃发明志,后来国民要求全民都要剪辫子。那时,垂死挣扎的逊清皇室还在做最后的抵抗,直到溥仪带头剪发后才算结束。
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发型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从清朝的辫子头到现在各式各样的发型,我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发型不仅是外在的变化,更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发型风格,它们都是那个时代人们审美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