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家中并无佩戴佛珠的习俗,直到隋唐时期,佛教盛行,佛珠在中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珠逐渐融入中土文化。为了满足就地取材的需求,制作佛珠的菩提子被本土的香木、硬皮树的树籽所替代。佛珠按照制式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类。
持珠,是佛教徒手中持念的佛珠,俗称手持,珠数多为18-54颗不等,并常配有雍容大气的坠饰和流苏。佩珠则戴在手腕上,后来逐渐发展成我们熟知的手串。最为常见的是18颗子珠的手串。挂珠是挂在脖子上的佛珠,通常由108颗子珠组成,并搭配有佛头、隔珠、弟子珠等。
朝珠的起源可追溯到藏传佛教的佛珠。在清朝时期,支持藏传佛教,并将佛珠作为赏赐品给予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将其作为礼品进贡。满清入关后,随着国家舆服制度的完善,朝珠逐渐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的标准,并融入了礼仪教化的功能。
清代朝珠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和坠角等。其中身子由108颗珠子组成,寓意一年中的时间流转和人生中的烦恼消除。朝珠的佩戴不仅显示了身份和地位的高低,还与场合和服装的颜色相搭配。
有一串精美的朝珠,由褐色沉香木珠和四颗红色珊瑚珠制成。沉香色泽亮褐,打磨光滑,每颗珠子都雕刻着团寿纹。还有由东珠组成的朝珠,主体为圆润晶莹的东珠,间以深红珊瑚等材质制成的精美装饰。这些朝珠都是宫廷中的珍贵饰品,展示了皇家的尊贵地位和高贵气质。
朝珠是官员在特定场合佩戴的装饰物,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也展现了皇家与贵族的礼仪文化。这些精美的朝珠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它们以其独特的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朝珠的主体由108颗精心挑选的珠子串联而成,其材质丰富多样,涵盖了珠石、木质以及角牙质等贵重材料。其中,有一款特别引人注目的朝珠,以108颗蜜蜡珠为核心,经过精细打磨,每一颗蜜蜡珠都呈现出色泽亮丽、珠圆色润的特点。
在这串蜜蜡珠之间,巧妙地穿入了四颗绿松石珠,每27颗蜜蜡珠与一颗绿松石珠交替出现,使得整串朝珠更加别具一格。而四颗分珠更是匠心独运,每一颗珠身上都镂刻着团寿纹,纹理细腻清晰,展现出极为华美的艺术风格。
此朝珠的上方,两颗结珠呈现出葫芦形状,作为数珠的佛头和佛塔,再加以红珊瑚背云的点缀,使得整串朝珠更显庄重肃穆。而能够完整流传至今的整套数珠,更是弥足珍贵,堪称艺术品中的佳作。
除此之外,还有一款朝珠,取材自颜色极品、尊贵无比的双桃红碧玺。其色泽粉艳浓郁,令人眼前一亮。朝珠中,还嵌有翡翠隔珠、佛头,并配有盘长纹翡翠牌及坠角。大粒珍珠、珊瑚以及珍珠米珠等珍贵材料也作为饰品巧妙搭配其中。
这款朝珠色泽浓艳、璀璨夺目,明艳动人的又透露出一种琢磨油润的质感。其配色富丽而不失典雅,造型细腻且无损大气,堪称万里挑一之珍品。每一颗珠子都凝聚了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为之倾倒。这样的朝珠,无论是作为收藏还是佩戴,都是绝佳之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