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作为秋天的首个节气,其到来是否意味着天气的转凉呢?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民间有言,“立秋三日凉风至”,然而立秋后的大部分地区仍以晴阴相间的天气为主,降雨天气并不明显,气温仍可能高达31-33℃,日平均气温依然偏高,天气仍然保持着一种“闷热”的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早晚与午间的温差逐渐变大,人们在早晚的体感温度会较之前偏低一些。
立秋之后,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炎热的夏天,还有所谓的“秋老虎”。这个在我国民间流传的天气现象,实际上是指立秋后短暂的回热天气。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时间大约在7至15天。秋老虎的出现,是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秋季逐步南移,又北抬,造成晴朗少云、日射强烈的天气,使得气温回升。这种天气在欧洲被称为“老妇夏”,在北美洲则被称为“印第安夏”。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秋老虎”表现略有不同。例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更迟一些,一般会推迟2至4个节令。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长短不一,有时只有半个月,有时则长达两个月。有时秋老虎去了还会再回来。虽然秋老虎期间气温较高,但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的温度较为宜人,不会让人喘不过气来。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之间的过渡季节。立秋后,随着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白天时间缩短,日照时数减少,北半球得到的太阳光和热量一天天减少。太阳辐射的减弱导致地面在白天能得到的热量逐渐减小,而夜晚延长使得地面散失的热量反而增多。气温开始出现由高到低的趋势。
尽管立秋后天气依然很热,仍有一“伏”,但大自然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午热、早晚凉的“尜尜天”已经出现。而且,“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秋季来临时间各不相同。首都北京在9月初开始感受到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的秋天则从9月中旬开始。而雷州半岛在11月上中旬才能感受到秋的信息。当秋的脚步到达海南崖县时,已经快迎来新年元旦了。
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仍然较高,农作物生长旺盛。各种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都非常迫切。如果此时受旱,将会给农作物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有句话说,“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
对于双晚生长的环境来说,必须抓住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这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茶园秋耕也要尽快进行,因为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
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确保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这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等,需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立秋后天气并不会立即转凉,但大自然已经开始了季节的转换。在做好防暑的也要关注农作物的生长和病虫害的防治。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立秋之后天气的变化,请继续关注奇技网的相关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