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恶痛绝残忍暴虐的行为,每一次的诛除都可谓为民除害。当连环计除掉了权臣董卓后,是否连其同党一并清除,似乎变得不再必要。这其中,王允对蔡邕的诛杀,尤其令人费解。
王允的一生,两件大事尤为显著:一是成功诛杀权臣董卓,二是铲除文人蔡邕。董卓掌权时期,残暴统治,诛杀他既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也是民心所向。蔡邕作为一位远离政治的文人,一位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却在董卓被诛后遭到王允的严厉打击。对此,人们不禁扼腕叹息,大感匪夷所思。
关于蔡邕的死因,历史记载中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三国演义》中描述他“伏尸大哭”,而其他史书则提到他对于董卓的死有“叹息之音”或“动色”。尽管这些描述存在差异,但蔡邕在不合适的场合表现出的神态举动,确实引人注意。
作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蔡邕可能不擅长政治游戏,但并不意味着他不懂政治。在董卓被诛、王允掌权的敏感时期,蔡邕的某些举动可能被过度解读。如果仅仅因为下意识的“叹息”或“动色”就被视为董卓同党而被关押甚至被害,那王允的行为似乎过于刻意找茬。
董卓、蔡邕和王允,三人年龄相仿,生活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董卓成为野蛮的军爷,蔡邕成为文化巨匠,而王允则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既是朝廷重臣,又是文化精英;既主持正义,又心胸狭隘。蔡邕之死,似乎与王允的文人相轻心理有关。
历史上,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都曾遭受过同类嫉恨。用政治手段打击、毁掉比自己出色的文坛对手,是许多政坛或文坛上的小人惯用的伎俩。蔡邕的遭遇,是包括他在内的许多文人屡遭迫害的例证。
蔡邕,字伯喈,是东汉末年罕见的文化全才,一位在文坛上拥有绝对优势的超级大师。相比之下,王允虽然也是文人,但在文学方面与蔡邕相比却相形见绌。玩政治,王允是一流;搞文学,他却火候欠佳。当两人站在一起时,王允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尤为明显。
翻看王允和蔡邕的简历,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都曾努力反对宦官干政,甚至违心依附过董卓。但王允的思想偏执、气量狭小,与蔡邕的性格差异巨大。正是这种性格上的格格不入和活跃状态的巨大反差,导致了这两位知识分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蔡邕意识到自己的劫数难逃,请求“黥首刖足以继成汉史”。他的请求并未能挽救自己的生命。每次与王允辩论交锋时,王允都被说得理屈词穷。这种屈辱让王允心生愤怒。当他手握大权时,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机会。他对蔡邕的打压并非出于对蔡邕有益或避免讪议的考虑,而是借机公报私怨、消除恶气。
文臣一旦心狠手辣,往往比武将更可怕、更冷血。蔡邕最终惨死在狱中。
在阅读《阅微草堂笔记》时,有一篇关于狐狸的文章令人印象深刻。狐仙回答客人提问时表示,最怕的是同类。因为争产的是同父之子、争宠的是同夫之妻、争权的是同官之士、争利的是同市之贾。关系密切则相互妨碍,相互妨碍则相互倾轧。这个故事虽然荒诞,但寓意深刻。可惜蔡邕出生的太早,没机会看到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