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王绩的名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那么,关于他的故事,您了解多少呢?接下来,跟随风趣网小编的脚步,一起探寻他的传奇人生。
王绩出身于官宦世家,虽身处权力中心,却对仕途毫无兴趣。他自幼好学,天赋异禀,博闻强记。他性格中的不安分因子早已蠢蠢欲动。
15岁那年,王绩踏上了前往长安的旅途,拜见了权倾朝野的大臣。当他与杨素谈笑风生时,凭借非凡的谈吐和英迈的气质,被赞为“神童仙子”。不久后便高中孝廉举,被授予秘书正字的职位。他生性简傲,无法忍受朝廷的繁文缛节,于是借病辞职。
之后,王绩被安排到扬州六合县担任县丞。他上任后却醉心于酒,从不处理政务。眼看要被解职,他借故患痛风,悄然离去,还振振有词地说:“我躲得过天罗地网,又能躲到哪里去呢?”
回到家乡后,王绩听闻附近有一位名叫仲长子光的隐士过着清苦而超脱的生活。他心生向往,决定搬去与之结庐。仲长子光终日不语,却常常邀请王绩共饮。这种生活让王绩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唐武德八年(625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仍以原职务待诏门下省。每天享受官府供应的三升美酒。有人问他待诏是否快乐,他回答说:“虽然待遇微薄、门庭冷落、升迁无望,但每天有美酒相伴,足矣!”门下省侍中听闻后,特许他每天享有一斗美酒,从此他得了个“斗酒学士”的雅号。他却自称为“五斗先生”,不仅表明自己酒量大,更表达了他向陶渊明学习的决心。
陶渊明选择归隐田园,而王绩则更加率真可爱。他嗜酒如命,只要有酒,他便心生欢喜。贞观初期,当他听闻太乐署史焦革擅长酿酒后,便主动请求担任太乐丞。尽管负责选派官吏的部门认为他不合适,但他凭借执着终于如愿以偿。焦革夫妇去世后,无人再为他酿酒,王绩便失去了留恋,选择挂冠归隐。
自归隐后直至病逝,王绩一直生活在村野之间。他乐于田间劳作,然后停下来欣赏自然之美。他的生活简单而充实,与行人聊天、写诗成了他最喜爱的事情。他的诗《北场芸藿罢》便描绘了他归隐生活的侧面。
王绩以“有道于己,无功于时”自号“无功”,表明了他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出世色彩。他一生由进至退、辞官归隐,或许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据他的侄子编著的《录东皋子答陈尚书书略》记载,王绩的兄长因弹劾权臣而获罪,导致兄弟皆被抑而不用。王绩或许看破了现实的残酷:在这个社会中,没有永恒的胜利和正义、良知。如果选择遁世躲避、远离尘世,便能解开心灵的枷锁,得到心灵的慰藉与悠闲。
或许嗜酒只是王绩归隐的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他内心深处对官场与村野的矛盾情感。酒只是他内心的一种释放。陶醉于村野的闲适广阔,使他在经历了三次仕途之后最终选择了隐逸生活,建立了独特的、游离于宫廷仕途之外的价值取向。正如陶渊明所说,“结庐在人境”,请愿远离世俗纷扰,“世与我而相遗”,又何须再寻求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