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一幅动人的生活画卷正在展开。白吉林白乙拉与孟兰夫妇,像是一对仙侣,在此过上了如诗如画的“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的惬意生活。他们的日子红火而美满,就像刺绣作品上那鲜艳夺目的富贵牡丹。
在这片科尔沁沙地北端的土地上,曾经面临地上不长草、牛羊吃不饱的困境。这里的妇女们凭借手中的绣花针,绣出了脱贫奔小康的金钥匙。刺绣这门传统技艺,如今已成为当地妇女们在家门口实现增产增收的途径。
孟兰,这位曾经的贫困户,如今已是村里的绣花能手。她通过参加培训,从初级绣娘逐渐成长为一级绣娘,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利用扶贫补贴资金购买了基础母牛,发展肉牛产业。如今家里养了十头牛,种了七十五亩地,丈夫也当起了生态护林员。他们的幸福生活就像那鲜艳夺目的牡丹,在阳光下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从贫困户到刺绣教师,陈满亮大娘凭借自己的老手艺蒙古族刺绣,实现了脱贫致富。如今,她不仅自己靠刺绣赚钱,还义务传授技艺,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妇女、残疾人、贫困户参与到刺绣产业中来。刺绣这门传统技艺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不仅让人们的生活富裕起来,还让好东西卖出了好价钱,走向了全国。
科右中旗的带头人白晶莹女士,则是这片土地上激情四溢的“女强人”。她通过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为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的农牧民提供服务和保障。在她的带领下,科右中旗的蒙古族刺绣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成功获得了“中国手工刺绣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等荣誉。
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经济融合。刺绣车间里绣娘们穿针引线完成订单绣品,生态护林员们巡护着生态林,牧民们发展着肉牛产业。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如同那“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美好而和谐。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书写着幸福的生活,展现出了生活的美好和奋斗的力量。自2016年起,白晶莹引领着蒙古族刺绣产业团队,致力于完善该产业的发展机制。他们创新了“企业 协会 基地 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并相继扶持建立了多个关键项目,包括蒙古族刺绣产业基地、图什业图民族手工艺协会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产业除了每年承接约300万元的固定订单外,还积极扩大市场,组建了一支由82名大学生组成的营销队伍。他们与国内37个销售点建立了合作关系,成功将产品以成本价推向各大旅游景区。
对于外界的疑惑,白晶莹总是自豪地摸着胸口的解释。他说:“这一切的努力,都源于我对家乡的深情厚意。我渴望家乡变得越来越美好,希望这种美好能被更多人欣赏和了解。我更是坚信,蒙古族刺绣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产业,帮助推动脱贫攻坚,让百姓绣出他们的幸福生活。”这份执着和热情,如同他所在的家乡一样,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生动的色彩。(李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