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然记忆与乡村情怀
我对自然的情感,似乎定格在无忧无虑的童年,仿佛从那时开始,便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记忆画上了等号。那个年代,自然如同农村,承载着贫穷的意味,而我,作为乡村的孩子,与大自然的接触几乎就是生活的全部。
记忆中的农村,是贫瘠的黄土地和蓝色的天空。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以体力和心力与之斗争。每日劳作,如同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了生存而搏斗。这样的自然,与城市的高楼大厦、稳定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为何我对自然有这样的印象?那是因为我从满月开始,就被乡村医生母亲抱到乡村,在那里长大,与自然息息相关。我的玩具只有水和泥巴,欲望未释放前,我满足于这种简单的生活。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我热爱自然,不是用视觉去描述和记忆,而是用嗅觉。我喜欢紧贴大地或流水,感受那种原始的美。躺在汀江边的沙滩上,我能闻到沙子和泥土的腥味,那是自然的香味。在浅至脚踝的溪水中躺下来,感受溪水在周身流淌,仿佛融入大自然之中。
随着成长,我逐渐远离自然。入驻城市后,自然只留在笔端。城市是一个欲望容器,人在其中忙碌奔波,连解手的工夫都没有。在这里,看不到自然的身影,只有标的、人群和速率。
当我从清凉的溪水中置换到单元房的套内面积后,“体”在渐渐隐退,“魂”在隆隆升起。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成为显在人格,与城市众多人格较量。在这城市中,一切都是精算后的秩序的产物,没有一样是自然之物。
尤其在我从福州进入中国首都北京的十六年里,我亲眼目睹了城市的巨变。无数高楼大厦如毛竹般迅速生长,但我们却忽略了它们是如何生长起来的。这一切并非逸出了我们的视线,而是我们已经忙得像个陀螺,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迁。
看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我感叹自己并不“在生活中”,而只是“过生活”。就像福克纳说的“他们在苦熬”,我们在忙碌中忽略了自然的存在,忘记了那些与大自然亲近的日子。这种与自然渐行渐远的距离,让人不禁感到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