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时代,文人袁枚在《子不语》中记录了一桩扑朔迷离的案。这是关于一个名叫陈某的男子,他与大才子齐名,生活在华亭地区(即现今的上海松江区)。陈某虽拥有美满的家庭,他的妻子雍容华贵,小妾温婉可人,且育有一子,生活可谓安逸舒适。陈某对小妾的宠爱引发了一场悲剧。
陈某的妻子,因无法生育,看到丈夫对小妾的宠爱心生嫉妒。一天,她趁小妾不在家时,将她的儿子偷偷抱出,狠心扔进了湍急的河流中。幸运的是,这一幕被正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撞见。这位妇女恰好是附近染坊的主人,她眼见孩子命悬一线,毫不犹豫地抱起孩子,棒槌都来不及收拾就匆匆回家。
这位善良的妇女将孩子带回家,悉心照料,使他转危为安。而陈某的妻子却以为孩子已经沉入河底,正欲回家时,发现了那根救命的棒槌,她以为找到了洗衣服的神器,便带回家中。
当天,陈某与小妾发现孩子失踪,质问妻子时却一无所获。次日,当家中只有陈某的妻子时,一名小偷趁陈某不在家前来行窃。陈某的妻子发现后大声呼救,这时小偷拿起床边的棒槌,一击之下,陈某的妻子便命丧黄泉。
不久之后,陈某返回家中,发现妻子惨死家中,立即报官。官府调查后发现了凶器那根刻有“天生号染坊”的棒槌。于是将染坊夫妇拘押到案。经过审问,染坊的老板娘道出了自己救孩子的经过,以及棒槌被人捡走的始末。
原来,陈某之妻自作孽不可活。她的嫉妒与残忍不仅害死了无辜的孩子,也害死了她自己。最终,官府命令染坊夫妇将孩子归还给陈某,而真正的凶手则另案追查。这起案件令人扼腕叹息,提醒我们嫉妒是毁灭之源,一时的冲动和恶意可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宽容的力量。这位妇女虽然只是个小人物,但在关键时刻却展现了伟大的母爱与勇气。这起案件不仅是悲剧,也是人性的洗礼与反思。




